虎頭,虎頭山堡在川南富順西南,是瀘州的北方屏障。西柳關,在萬州西北,保衛著重慶下游長江水道和夔門。釣魚,釣魚城在合州城郊,北距重慶百多華里,地當渠江、涪江與嘉陵江三江交匯處,扼嘉陵江內水,合州州治所在地,它保衛著重慶唯一的陸上通道。
除此之外,還有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堡壘,這些堡壘首尾相連,從川北、川西到川南、川東的盆地群山東麓和南麓,倚著四川的主要河流,構成了一面網,以阻擋蒙古軍隊東犯長江中下游地區。
縱觀余玠所建堡壘,可以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山勢陡峻,卻不算太高,一般相對地面高差都在數十丈米至百丈,山頂多平整,常靠近水邊,特別是選擇那種靠近大江的小山。這樣的堡壘常使得敵人很難以簡單的傳統攻城云梯攀登,敵人必須將云梯接得相當高,于是攀登云梯變得非常危險,很容易被守城士兵橇翻或折斷,后面蒙哥軍攻釣魚城時就碰到了這種情況。
堡壘上面多平整,宜于駐扎軍隊和老百姓,且很多堡壘山上都有泉水,釣魚山上的泉水甚至可用來養大魚。靠近大河,使得堡壘間相互聯系和后勤補接便利。最后,相對高差不大,也避免了出擊和補接的困難。釣魚山可以說是最佳選址,它在三江交會處,高度約百丈米,山上又有近百口泉眼,冬夏不竭。
在嘉定府也是筑堡九頂與三龜、紫云,構成一個三連環堡壘,以保衛嘉定。嘉定府本來就是一個兩江交會的地方,有山有水,利于防守,且水陸便利,下可達瀘州,上可接濟成都,這樣,除了堡壘以外,余玠又把嘉定、瀘州、重慶三個大城聯在一起。
后來隨著戰局的變化,余玠實施緊縮戰線的戰略,將原來駐守在秦嶺南坡,漢中盆地邊緣保衛四川的重兵收縮回到釣魚重慶瀘州嘉定弧線防守的外圈,以青居堡和大獲堡作為前鋒窺視現已陷落在蒙古軍手中的興元府和秦隴山區,做出隨時出擊興元的姿態;以金堂的云頂山作為窺視原省會成都的橋頭堡,云頂山下不遠,就是涪江上著名的箭灘渡口,以此渡口阻擋蒙古鐵騎對成都的進攻。
最后,余玠從川北的昭化到劍州都建筑了堡壘,作為防守的最外圍。可見四川堡壘群防守蒙古騎兵的策略是整個連成一氣的,它們主次分明,依山傍水,目的只有一個,保衛長江水道,防止敵人順流東下,進攻江南,這樣的周密完善計劃所起到的作用,是各自為陣的中歐封建城堡群所完全不能比擬的。
符合這樣的選址條件,作為一個省那么大的地方在中國并不是很多的。事實上,后來這些堡壘被直接用軍事手段攻占并不多,大部分堡壘是由于守衛將領的叛變,才使這些堡壘失守。此外這些堡壘既是軍事要塞,又是政治中心,它們最要害的關鍵是合州城郊的釣魚堡,沒有釣魚堡,就沒有重慶,沒有重慶,南宋在四川的政權就將全部喪失。
不只如此,在政治上余玠還命令駐扎在嘉定的俞興部,在成都平原屯田,以前成都一被攻破,成都平原上的百姓就失去了政府的管理,現在可以由嘉定的堡壘和云頂堡壘對成都進行遙控,在平原上部隊的軍墾農場還可以起到穩定民心,加強聯系地方政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