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忽必烈發動全面滅宋戰爭之前,成都是宋元雙方爭奪的重要城池。中統年問,宋軍一度攻人成都,因四川行院阿脫與張萬家奴合力防衛才得以保全。至元十年,宋將咎萬壽攻打成都。當時成都戍軍隨大將也速帶兒正攻打建都,一時防衛空虛。元廷不得不于“京兆等路簽新軍為援”。滅宋后元廷依舊重視成都的防衛,至元二十三年,分四川鎮戍軍萬人于成都屯田。成都戍軍除完成成都防衛任務外,還多次參與平定西南動亂。
重慶至元十四年,西川行院不花率軍圍攻重慶,宋重慶都統趙安降。宋守臣張玨順江東下逃至涪州后亦降。元廷也很重視重慶防衛,先后設宣慰司、行院、行省等。至元年間,皇孫鐵木兒不花一度駐兵重慶。至元二十四年,懷遠大將軍、夔路萬戶石抹狗狗戍軍重慶。
在宋廷收復江南后,重慶再次被元軍重視起來,這里進沿江而下威脅江南,退可阻擋宋軍溯江而上攻掠川蜀,威脅云南和陜甘地區。于是遷四川行省到重慶,只在成都設立宣慰司,將統治中心由成都轉移到重慶,并逐漸趨于穩定。此外在重慶周邊的夔州路、瀘州、嘉定等路設立宣慰司駐軍防守,同時屯田以供軍用。
在云南發生動亂,久難平息,真金從四川行省調重慶五路萬戶去救云南,不了軍馬剛到云南境內,便遭到各蠻部伏擊,損失兵力萬余人。于是元廷覺得重慶仍有可調軍馬,于今年又于重慶、敘州調軍二千五百人前去平叛,同時于四川鄰境諸王藩部發丁壯二千人戍守重慶。
如此一來,元廷于四川的駐軍大為減少,宣慰司所屬各軍只有四萬余。趙昺綜合各方的情報后,以為時機難得,又有凌霄城尚在宋軍手中,便決定以救援為名發動西征,恢復重慶地區的防御體系。如此一來,即可解除后顧之憂,又能在川蜀地區獲得支撐點。
趙昺在決心西征后,借年初眾將來朝的機會與他們進行了商議,眾將皆以為西征在現下的局勢下不易全面奪取川蜀,而應該以恢復當年余玠在重慶地區的防御體系為上,如此進可攻退可守先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在根據形勢變化進行調整。眾將所議與趙昺的構想不謀而合,便據此收集情報,制定作戰計劃。
由于重慶已經失守十數年,當年余玠所主持修筑的一系列堡壘現狀不明,趙昺又命人暗中勘察外,又尋找當年的知情人和曾參與者問詢,以摸清狀況,以便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和準備。經過一番查探,情況基本明了,當年余玠從北到南,建筑了一系列的堡壘,主要堡壘有
青居,位于川北大城順慶府北,扼嘉陵江中游,它保衛著四川東北方,成為順慶府治所在地。大獲,在蒼溪城東南,余玠遷閬中州治于此,原為名將王堅所筑,是四川腹地最東北的要塞。苦竹隘,在劍門關西小劍山頂,是入川北方門戶。神臂山在瀘州東,或稱鐵瀘山,余玠遷瀘州州治在此。
多功城,在重慶西四十里,筑此堡的目的在保衛重慶外圍。云頂在成都東北金堂縣境,云頂堡是距成都平原最近的堡壘,起著窺視無險可守的成都,同時它也起著扼嘉陵江外水涪江,與釣魚一起共同阻止蒙古軍隊企圖利用嘉陵江舟師之便,順流襲擊重慶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