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是一種誤導,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伏擊戰就是占據峽谷兩端,然后使用落石和各類遠程武器攻擊便可。但真實的戰場情況遠沒那么簡單。首先,峽谷地形大多是在像太行山一帶的山區比較常見。在中國廣大的丘陵、平原地區,這一地形便很難找到了。因此大部分的伏擊戰,其實都是在稍有高度優勢甚至是相同高度情況下進行的。
兵家孫臏在馬陵道伏擊龐涓可以說是最為著名的戰例,現實中這一地區只是比較低緩的丘陵山區。其次,伏擊戰做不到僅靠遠程武器就能實現輕松零傷亡。實際上,在遇到伏擊時,受伏擊一方,往往也會進行相應的戰術來盡力規避傷亡。即使是在近現代戰爭中,伏擊戰往往也會出現打成追擊戰甚至是攻堅戰的情況。
在冷兵器時代,由于單憑弓弩一類武器殺傷效率較低,因此伏擊戰更不可能只依靠遠程武器,而是在完成伏擊之后,再利用地形優勢展開圍殲戰。馬陵道之戰被伏擊殲滅的魏軍實際上也只是龐涓“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的輕步兵。
且從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的記載來看,魏軍也是進行了一定時間的抵抗。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才以龐涓自盡結束。之后真正將魏軍重創的,則是在馬陵道龐涓死后,“齊因乘勝盡破其軍”。
那么就有人會提出疑問了,在失去了地形優勢的情況下打伏擊戰被伏擊的敵人是不是瞎啊那么多人埋伏著,竟然看不到。尤其是在古代大兵團作戰的情況下,萬人列陣也是綿延十數里的壯觀景象,且敵方也會偵騎四處哨探,這么大的陣勢怎么可能發現不了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不是被埋伏的人瞎,而實質上是埋伏的軍隊往往處于被伏擊者的視線之外。古代打仗都是要靠隊形與組織的。而行軍狀態下的部隊要想轉換成戰斗隊形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且出于節省體力的考慮,行軍狀態下的士兵往往輕裝,只攜帶隨身的副武器。鎧甲、長柄武器往往是裝載在隊伍里的車輛與馱獸上的。
本質上說,伏擊者其實是以戰斗隊形和戰斗狀態去突襲處于非戰斗隊形與狀態的被伏擊者。也就是說,以有心算無心,以有備打無備。所以當被伏擊者能看到敵人的時候,對方肯定已經以堂堂之陣壓過來了。這時被伏擊者還在手忙腳亂的變換隊形,領取和分配兵器。這種態勢一旦形成,基本就是對被伏擊者的單方面屠殺了。
可要想達到這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可不僅僅是藏在敵人視線之外就可以了。在任何時代的戰爭中,情報永遠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古代戰爭中,軍隊在行軍時,也往往會派出哨探來隨時偵察周圍的情況,他們的作用不僅在偵察行軍路線,還要做好敵軍預警。
但是古代的哨探由于技術方面的限制,實際上能夠進行的偵察范圍相當有限,也就有了哨探十里、二十里的區別,且伏擊方也會派出斥候、游騎反殺對方的哨探,阻止其獲得情報。而想要躲過敵軍的偵察,就要對當地地形十分熟悉。而事實上大部分的伏擊,基本都是在敵軍對于當地地形不熟悉的情況下進行的。
因此行軍路線是否會有敵軍伏擊,趙昺以為將領的判斷時常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這中情況下,將領對于行軍路線的判斷,往往不得不依賴于哨探偵察的結果,但哨探在必須優先于行軍線路的探索的情況下,更難對敵軍位置進行有效追蹤。而一場成功的伏擊戰,除了要能夠成功掌握敵軍的行軍路線以外,還要是能夠保證自身的行動不被敵軍偵知,并且還要對敵方將領的判斷進行迷惑,當然還需要些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