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家覺得卻是無妨,我們既然采用驅魚入網之策,已經在常州等地加強江防,這里正如韓樞密所言乃是朝廷稅賦重地,加強兵力也是理所當然。而兵力集中于此,那么昆山一帶兵力必然薄弱,將百姓撤離以防生變也并無什么不妥,且在敵軍頻繁襲擾下內遷百姓也一向是慣常措施,如此敵軍反倒不會生疑。”這時陳鳳林捋捋胡子言道。
“嗯,陳都統說的在理,若是在敵軍頻繁騷擾下,我們不采取應對措施反有欲蓋彌彰之嫌。現下不僅百姓要有組織的內遷,御馬場也要盡快撤離,這樣還能給敵一種這里兵力薄弱的假象。陛下以為呢”趙孟錦看向皇帝道。
“朕以為有理,但昆山沿江堡寨還是要像以往一樣嚴加防守,不能同時撤出,但要做好應對預案,總之要假戲真做”趙昺點頭道。
“這個有些難,還請陛下賜下錦囊妙計,屬下是個粗人,哪里會演戲,別到時演砸了壞了陛下的大計”孫愷聽罷卻是苦著臉道。
“孫都統,你三國聽多了吧,真當朕是諸葛亮了”趙昺聽了卻是苦笑不得,腦子中出現的畫風卻是諸葛亮戰前給各位將軍分發錦囊,命令諸將到某處打開第一個錦囊、某處打開第二個錦囊。蜀軍依計行事取得大勝,眾將嘆曰丞相真乃神人也
趙昺對臣僚們在會議時提出反對意見并不反感,反而會加以鼓勵。因為他清楚一個人的思維往往會形成固化,而集思廣益正可開拓思路,在爭論中獲得更為合理的方案。當然他也會為自己的觀點辯護,使眾人接受他的方案,但這也是在聽取大家的意見之后。
現下見眾將對戰略上的安排已經再無異議,那么下來的重點就是討論戰術上的問題。但是趙昺卻將主要精力放在了伏擊過江敵軍的方案上,而對進攻揚州倒像是不那么放在心上了。當然這有出于首戰必勝的考慮,可事實上伏擊戰也并不比進攻戰容易,在他看來難度反而更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趙昺現在是對此深有體會了,在前世中各種戰爭相關的藝術作品中,埋伏和伏擊作戰可能是最為常見的橋段了。也不可否認,伏擊作戰在戰斗中的效果也是相當有效的,更是以弱勝強,重創敵軍的最好辦法。
總的來說,伏擊戰術之所以能夠時至今日依然不時出現在人類的戰場上。很大程度上正是有賴于這種戰術可以“四兩撥千斤”的強大作用。但是想要打好一場完美的伏擊戰,同樣也需要相當高的軍事手腕與技能,必竟戰爭,從來不是兒戲。
不過,趙昺以為伏擊戰最難的不是戰斗開始后,而是在戰前和戰后才是最困難的。在近現代戰爭中,天上有衛星和飛機嚴密監視地面,地面上有偵察車和徒步的偵察兵深入縱深進行偵察,使得伏擊的難度大為增加。那肯定有人說,在古代這些高科技玩意兒都沒有,隱蔽在峽谷、密林中伏擊敵人的難度肯定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