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江灘多水急,古代木船逆水而上,大型船隊若無纖夫拉纖相助,很難通過三峽天險,小型船只在遇到險灘時,亦需要盤灘起駁,靠船工和纖夫拉船才能平安渡過,纖道應運而生。因此三峽自有木船通行,峽江邊便有纖道存在。
有時纖道在無路的江邊沙灘石梁上,有時纖道利用了江邊的人行道。峽江地勢險要,中有大石沿岸矗立,犬牙交錯,水不能直流,行船極為艱難。纖夫在無路的巖石峭壁上拉纖,必須攀緣向前。為保證生命安全,減少拉纖危險,纖夫們會對常走的纖道進行挖鑿、壘石、鋪石、鑿眼等方式進行修治。
驛道,是古代封建王朝傳達政令、維持統治的交通道路。在古代,驛道的主要作用是人行、貨運、通郵、軍事通道。棧道指沿懸崖峭壁修建的一種道路,又稱閣道、復道。絕大部分修建于懸崖峭壁、絕壁湍流之上,鑿孔架木、在石巖上開鑿的臺階、小道。
“砭道”在方言中指山坡上的道路。這種砭道是人們方便行走的道路,如同魯迅在故鄉中所言“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槽道是開鑿于峽谷區域絕壁或臨江絕壁上,形如槽一樣的通道。槽道一般向江面開口,當開口封閉時,也稱隧道。
不過這些道路最初的形式只是懸崖絕壁間零星的、斷續的、不完整的小道,供纖夫或行旅之人行走其間。但是趙昺從古籍中的記載獲知,峽江中的道路統治者或是商旅為了便于運載貨物,或是行軍,或是傳遞信息,皆對纖道和棧道及驛道進行修整。以他所知就有多次
按后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載遣田戎及大司徒任滿、南郡太守程泛將兵下江關,破威虜將軍馮駿等,拔巫及夷陵、夷道,因據荊門。十一年,征南大將軍岑彭攻之,滿等大敗,述將王政斬滿首降于彭。可見此戰岑彭討伐公孫述之戰是溯長江而上破荊門的。而自古以來三峽航運艱難復雜,要想溯江入川,非纖夫挽船相助不可。所以,此記載亦可作為三峽纖道早有整修的參考依據。
三國時期,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將領馬忠捉住后殺害。章武元年,劉備親率七十萬大軍自蜀中沿長江三峽東進伐吳,替關羽報仇。當年蜀軍沿江而下,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也留下許多沿江通道。只是后來劉備被東吳火燒連營,兵敗夷陵,“追者甚急,備乃燒鎧斷道”,使三峽古道遭到毀壞。
在唐代,郵驛空前發展,三峽內已有宜昌至巴東界二百三十里通驛道,已有上都至黔中道的黔州驛路達歸州的記載。宋代對西陵峽棧道亦有記載。宋人黃庭堅作黔南道中行記,記其在下牢關游三游洞,文曰“至三游間一徑,棧閣繞山腹,下視深谿悚人,一徑穿山腹,黝暗,出洞乃明。洞中略可容百人。”黃所說道路環境與今相同,說明該處棧閣式棧道在宋時已經修復,形成他文中所說穿越三游洞山腹的一徑之說。
而在川蜀抗蒙的戰爭中,為聯通夔峽與陽口城的南岸陸路通道,宋廷也曾組織蜀中軍民在以前山上鄉民取水的道路基礎上加以改建,在長江南岸瞿塘峽的絕壁上以人工開鑿方形石孔,一個接著一個,自上而下成“之”字形排列由山腰到江邊,延伸到崖頂的棧道。
此外山川早水還記載了另一條重要的三峽古棧道夔峽纖道。按書載北岸崖壁腳下有一條小徑,下可以通向大溪口對岸的白菜背,上可以到峽谷以外的瀼溪口。還有一條稱為川鄂大道的巴東沿江古道,東起黃巖,西至巫山,全長六十余里。但此道有兩處地段十分險峻,無法用作運輸,僅能作纖道。
趙昺根據這些記載發現歷代修建的幾條斷斷續續的道路可以連接起來,他便據此設計出了水路兵進的作戰計劃,欲以水軍戰船搭載物資,步軍在岸上進軍,相互配合打通進川通路,直逼重慶。但是得到文天祥的回報才知自己卻沒有考慮到此間的道路經過千百年,其中有的地段已經廢棄,有的遭到破壞,還有的因為地震等災害已經崩塌,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