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這樣做本就無奈之舉,此類奏表更似私信的公文,無一定的規則與程式,也為列入國家正是文書之內,就是為了君臣之間溝通方便而已。奏表送入宮中后,他起初讀后會另行回復,但后來覺得太過麻煩,就直接在原來的奏章上空白處直接批閱回復,然后由送書人或驛傳送回具奏人。
后來御前辦二室的主事蔡喬覺得這樣太過隨便,且應該抄錄一份存案備查,然后再行發還具奏人。趙昺想想也是,便同意了。于是御前辦便針對此事專門擬定了一個章程,凡是奏折經朱批后,在發還具奏人遵行之前,照例要由御前辦抄錄一份,以供傳抄執行和存案備查。個別事關機密之件,或因具奏人的請求,或皇帝認為不宜公開的即留原本在宮中,不做抄錄,不加批示。
此外為了方便傳遞和保管,御前辦還對此類奏表的樣式和呈遞程序做了規定,這樣一來本是非正規的文書形式就成了半正式公文,被圈內人稱作密札。趙昺也希望以此多一個了解地方情況和信息的渠道,彌補自己無法周知的不足,同時也借此聯絡君臣感情。
再后來隨著江南的收復,趙昺的身邊人也逐步擴散開來,這個圈子也隨之擴大。這些人不論官職大小,身份高低,只要得到他的許可都可以通過密札奏事。另外密札的內容也包括的越來越多,初期不過是各地氣候、民風民俗等內容,以幫助皇帝更好的體察民情。后來就發展到對官場舞弊等事的揭露。到了現在更是發展到關系民生者,皆可風聞入奏。如果實在沒有什么可說的,那就問安,說些廢話吧
不過趙昺近日卻從這些廢話中聽出了一種情緒,他們以為大宋偏據瓊州時,將不過幾百,兵不過十萬,錢糧也不充足,卻只一戰就收復了整個江南。如今大宋僅禁軍就有三十余萬,每歲收取的稅賦就能抵瓊州十年之數,現下既然決定用兵,就不能打一場有限的戰爭,而是一舉收復中原,將蒙元遠逐塞北。
這些話看似牢騷,但趙昺卻明白此種情緒很危險,尤其是這些抱怨多出現在少壯的青年文臣和武將之中。他們既有出身老營,如今進入朝中軍政部門的低級官員,也有新訓營出來的各級軍官及一些帥府出身的文官,還有當初跨海投身行朝的士子。
這些人在收復江南后紛紛入職,他們的官職雖然不高,卻已經成了軍中和行政系統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思想受趙昺的影響,希望能夠革除弊政,富國強兵,一雪前恥,建立一個超越漢唐的帝國。可以說思想比較激進,工作上也是極富熱情,積極進取,也是趙昺忠心的擁護者,來日是他實現自己目標的支持者。
但是趙昺此刻卻覺得這種思潮是十分危險的,因為以他前世的經歷來看歷史,一個世界大國不是打出來的,而是熬出來的。他前世那個時代,也正是國力上升,民族自豪感日漸增強的時期,當時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成功的大國都是打出來,比如g打贏了一戰、二戰,然后就成為了世界大國。中國只要敢于拼命,不怕犧牲,先干掉fb、再找機會干掉rb,最后再干掉g,力壓es,然后中國就會成為新的世界大國。
那時的趙昺也是這種思想的擁躉者,他學習造船同樣是因為心懷一個大國夢,想著有一天自己參與設計制造的戰艦可以橫行各大洋,威壓各國。可當他真的成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的時候,卻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這樣真干了,結果會死的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