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來的目的是考察當下士人的狀態和思想,本來看到的已經頗讓他失望,可旁聽了陳普等人的話才明白,其不肯就任科學院院長一職,非是因為才疏學淺,而是根本從心底就瞧不起這個培養科技工程人才的工作,更是視工匠為賤役。
前世的趙昺便是學工的,對于這個職業可以說十分熱愛,且引以為豪。而來到這個世界后,他也利用自己曾經的所需在改變者世界,依靠造出的堅船利炮挽救了亡國邊緣的大宋朝,借著科技的力量創造了驚人的財富,并逐步滲透到社會的點點滴滴,改變著固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即便如此,趙昺的行為仍然會遭到極大的阻力,臣僚們覺得他的是不務正業,喜好技巧之物乃是玩物喪志,行的是賤役之事。不過隨著他的堅持和效果的顯現,還是贏得了部分臣僚的理解和認同,而今天在聽了這些人的議論后,本來打算只聽不說的趙昺還是沒有沉住氣,出言反擊。可也知道,他的反擊在諸多保守的士人面前是多么的蒼白和無力,要想改變他們根深蒂固的思想絕不是自己怒火就能輕易改變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的物質文化或曰制造業橫向比,在唐以前領先于世界,縱向比到了宋代已是高峰,從此之后,幾乎沒有太大進步,不但被西方各國趕超,而且差距越來越大。就以建筑和冶金兩大能代表傳統制造業水準的行業為例,直到唐代時,中國至少在亞洲可傲視諸邦,以令人信服的高超技藝證實了古代“中國制造”之燦爛輝煌。
為什么到了宋代就開始落后呢趙昺以為這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必須從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的變遷中去找答案,制度的變革而造成利益分配的變化和階層的分化,因此會引起一些行業的興旺和一些行業的衰敗。或者可以簡單地說,科舉制是中國人重文輕工的一個重要的“指揮棒”。
古中國的春秋和后來的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儒學只是其中一家。孔子亦不輕視各類憑手藝吃飯的人,他也曾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而且工匠的社會地位并不低,如大家所熟知的中國建筑業以及木匠的鼻祖魯班,即魯國的公輸盤,憑自己的技藝做到了楚國的大夫。墨子載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齊,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彼時的墨子像是一位工匠界的行業領袖,他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追隨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他見到公輸盤之后,兩人進行工程器械的推演,“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輸盤認輸了,于是放棄了為楚國造云梯的計劃。
同時期的齊國相國管仲則提出著名的“四民分業論”,即“士農工商”四種身份的人分開居住,分別培養,使各自的技藝能臻于完美。對于工匠,他的建議是讓手工業者聚集在一起居住,觀察四季不同的需要,辨別器用質量的精粗美丑,估量它們的用途,選用材料時要比較其中的好壞并使它恰到好處。
意思是“旦暮從事,施于四方,以飭其子弟,相語以事,相示以巧,相陳以功”。年少時就學習技術,他們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見異思遷。所以父兄對子弟的教誨不必經過嚴肅督促便能完成,子弟的學習不費力氣就能學好。這樣一來,手工業者的弟子就總還是保持手工業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