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也是戰斗力,這個不僅是古代,即便是現代也是有共識的,而有關此的言論趙昺聽得更多了,并當做真理般的加以踐行。在度過帥府軍最初的財政困難后,他的軍隊也便告別了日日白飯就魚干的日子,并隨著經濟狀況的好轉也不斷的提高軍隊的膳食費,制定了嚴格的伙食標準。
大家都清楚,軍隊在平日駐扎在營中,開火做飯并非什么難事,但是戰時吃飯就是個麻煩事,趙昺也將這個問題提到了日程之上。可他很快意識到在缺乏現代保鮮和生產技術的古代,要解決野戰狀態下的吃飯還真不是個簡單的事情。
趙昺經過調查和研究,發現古代也并非沒有野戰食品。如果說踅面類似于現在的方便面,那么鴨肉包飯和現在的盒飯十分接近,這是五代時的陳文帝的發明,他在攻北齊的前夜,炊米煮鴨,然后以荷葉包裹米飯,上面放上鴨肉,分發給每個士兵,當做早飯吃。
此外,有關的著名軍糧有諸葛亮的饅頭帶餡、鍋盔,此在川陜等地十分常見,口味自然也談不上了,但確實方便攜帶且耐儲存,也算得上很實用的發明了;戚繼光的“光餅”就更便攜了,將和好的面團搟成餅狀,然后在炭爐里烤熟,最后中間穿孔,直接掛在小兵身上,餓了就扯兩塊下來。其根據不同口味還可以加入不同作料,總之是十分靠譜的野戰口糧。而饅頭這種國民級食品及其來歷基本上是婦孺皆知了。
不過這些都是臨時加餐,大多數情況下軍中還是將大米或粟米煮成飯或粥來吃。而至于后世軍糧的改進,大部分則是圍繞著面食進行的。趙昺記的米飯之所以難以做成野戰口糧,還是因為干燥技術一直不過關,以致營養缺失,口感很差,知道二十一世紀速凍干燥技術的成熟才得以解決。
不過趙昺知道明朝軍中曾出現過以米飯作為速食口糧的事情,那就是把煮熟的米飯曬干,然后作為軍糧運輸保存,需要的時候用熱水沖一沖就是能吃,口味和營養自然不在考慮之列。總之,古代軍隊的努力方向是將生火做飯這個環節,盡最大可能從戰場上擠出去。
至于副食品,戰場上能吃到新鮮的肉食和蔬菜,別說在古代,就是現代補給手段多樣化的情況下都是極為困難的,而此時解決的辦法就是用鹽腌制。關于腌肉,和軍隊有關而且名氣最大的自然就是金華火腿了,肉食還可以做成各種醬,并且在士兵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新鮮蔬菜和肉類是遙不可及的,在征戰的時光中以鹽入味的各種醬類也是唯一的下飯菜和調味品。
所以在野戰食品的改進中,趙昺可謂是花費了不少心思,他清楚若想讓士兵在戰時保證體力,不僅是吃飽那么簡單,營養和各種維生素的補充也是必須的,如此才能夠減少疾病飛發生,并能戰斗力不減退。而在技術問題難以解決的情況下,他也只能盡力為之。
過去歷代供應軍糧一般都是帶殼的稻米和麥粒,運到軍營后再進行二次加工,這其中有便于保存的考量。但是趙昺以為在平日還好,但是戰時就存在著極大的弊端,首先浪費了寶貴的運力,且運到后無法直接使用,尚需抽調人手沖搗,即費時間,又浪費時間,所以他下旨供給的軍糧一定要經過加工后才能運到軍中,戰時更是如此。
地理和種植習慣的因素,使的小麥種植面積小是難以改變的事實,因此趙昺除了將面粉作為戰略儲備外,還是將主意打在稻米上。他記的后世的米粉不僅便于制作,且晾干后也耐儲存和運輸,吃的時候只要在開水中稍加烹煮,以醬調味即可,以北方常吃的掛面相似。經過試制后,便成為軍中戰時的備用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