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項對稻米的利用,趙昺是仿照炒面制作方式,將大米炒熟后磨成粉加入油、鹽、豆粉和芝麻等調味料,吃時干吃,或是以熱水沖泡即可,但是口感就不要想了。而后,他又對炒米進行進一步改進,將炒面加以壓縮固化,就成了壓縮餅干,且可以做出多種口味。
至于在副食品方面,趙昺除了沿用舊時腌制的肉干和魚干外,還采用熏制的方法制成便于保存的臘肉、臘腸。此外,為了解決缺乏蔬菜的問題,除了腌制咸菜外,脫水蔬菜就成了不二的首選,他利用春夏季節蔬菜豐富的時期,將時令蔬菜晾曬脫水,制成干菜,這不僅可以作為戰時食用,也可在冬季青黃不接之時作為補充。
此外,趙昺還利用江南各種水果出產豐富的優勢制作果脯。起意時尚在瓊州,因為水軍經常需要長時間出海,而他知道在海上若是長時間維生素無法得到補充,十分容易引發敗血癥,這也是古時水手的致命殺手之一。可這個時候,中國還沒有耐儲的土豆和洋蔥,他卻知道水果富含維生素,但又不宜保鮮,于是想到若是經過一系列的加工后作出果脯,不僅保存了營養成分,還利用儲存、運輸,更有開胃的效果,于是也被列入軍糧之列,不僅配發水軍作為出海日常膳食,也成為步軍的戰時補給品
對于這支部隊喜歡面食,趙昺并不意外,也標示理解。在收復江南的鄂州之戰后,宋軍俘獲了二萬多蒙元漢軍,當時沒有人愿意接收這些俘虜,必定皆是新收復之地,這么多俘虜留在一處,那就是不穩定因素。加上這些漢軍多是中原漢人,在宋人的眼中他們與蠻夷幾無差別,因此建議將他們盡數處決,已決后患。
而趙昺與他們考慮的卻是不同,他覺得北伐之后前往北地,這些漢軍不僅熟知情況,且擅于騎射,加以訓練后,便是一支可用之軍。所以將他們帶回了江東,經過遴選,剔除了老弱,留下青壯加以訓練,并補充軍官,又編入了部分新軍,重新組成了兩個旅,番號為護軍四旅和五旅。
不過考慮到這支部隊的特殊,新編的兩旅沒有像其它各軍一樣駐扎在京畿,而是分駐在紹興和嘉興兩地。此次出征,趙昺率領的是護軍親衛旅一個團、一旅、騎兵旅和四旅、五旅、輜重旅,作為主力的二旅和三旅及炮兵旅則配屬給江東置司指揮對付南侵之敵。
大家都知道北方人好面食,南方人喜稻米,作為一支主要由北方人組成的軍隊,他們不喜歡吃米飯,而更愿意喝面湯也就不奇怪了。而將這種類似方便面的速食品全面裝備部隊豈不就可以了嗎趙昺只能說抱歉,朕當下真的做不到啊
當有人問,古代軍隊一般都吃什么古代軍中軍糧都是怎么做出來的還有沒有其他類似的逆天發明回答這些問題先要問問地里長什么
簡單的說,秦漢之前北方以耐旱的小米,也就是粟為主食;到了漢代小麥及大麥的種植才漸漸擴大,但普通人家只能吃麥粒直接煮成的麥飯,面粉做成的各種面食如餅、饅頭等,只有上層社會才能享用;而這時的水稻只在南方種植,而且產量也遠不如現在的高;至于玉米、紅薯、花生等高產作物,那都是明朝中后期的事了。
因此吃什么,在古代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也就有了粟飯流行于北方,米飯流行于南方的說法。當下大宋朝丟了江北,也同時失去了麥、粟產地,在江南部分地區雖實現了稻、麥輪種,可想天天吃白面也不可能。早期畝產量低,人們吃麥子是不做深加工的,和米一樣直接煮成麥飯。這種麥飯口感很差,常常被視為粗食,所以面粉在此時相對來說還是稀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