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同樣困擾了趙昺多年,直到來到這個世界經歷過多次大戰后才明白,史書的記載雖可能有誤,但也不是錯的離譜。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什么樣的首級能被計入軍功呢在古代,可以被計入的首級,大多是在士兵們肉搏中所獲得的完整人頭,其他像是被火器打得稀巴爛的尸體,理論上是不能計入軍功之中。那些被敵人搶走的尸體,自然也沒法算。
考慮到冷兵器的殺傷效率,除非是圍殲或者擊潰戰,往往在戰場中能夠直接擊殺的敵軍數量都相當有限。而即使是圍殲和擊潰戰,士兵能夠獲得的首級數量其實也是相當有限。就李靖的陰山之戰,其實本事是相當著名的擊潰戰,而且李靖這一戰還“俘男女十余萬”,同時又是發生在人員較多的東突厥的汗庭,因此李靖所率的一萬精兵所達成的“萬余級”斬獲率其實還是相當低了。
那朱厚照取得的應州大捷明軍面對蒙古人時的斬首數往往低得可憐,到底是明軍太不能打還是蒙古人太能打事實是另有其他原因,且比較復雜了。
以趙昺與在戰場多年的經驗來看,雖然在現代影視劇中,常常將古代戰場表現為相當混亂的混戰狀態。然而在古今中外的戰爭歷史上,這種情況其實極少出現。在戰場上大部分情況,都是兩方軍隊結成戰陣,在保持一定距離基礎上,通過弓箭互射,或以長矛進行互捅,所以現代影視劇中的戰場亂斗,其實在歷史上是難出現的情況。
而最容易造成戰陣混亂的情況,是兩軍沖鋒太猛時所造成的所謂“推矛”現象,但即使是推矛,也并不會出現影視劇中那種敵我混雜的情況。因此古代戰場的情況,往往一方前進較猛時,會將另一方壓制后退。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前進的士兵,就很容易去捕獲對方來不及救助的受傷士兵作為俘虜,或者是割取沒來得及拖走的士兵尸體上首級。而被逼后退的敵軍,即使在后退過程中亦有機會殺傷對方士兵,但在對方長矛等武器的壓制下,也根本無暇去收割首級。
那么蒙古人作戰方式并非大家以為的只是以騎射為主,而作戰時也非萬馬齊奔,一股腦的打馬向前,接近后以弓箭壓制敵方,并找出防御的弱點,然后再一擁而上撞開突破口,從而破陣擊潰敵方的防御。事實是蒙古騎兵的編制雖與中原王朝不同,但他們也講究小隊形相互配合。
蒙古騎兵接戰時,他們往往以三人為小隊橫向對敵。三人中間的是鉤槍手,裝備鉤鐮槍和弓箭,負責沖鋒突刺;右邊是騎射手,裝備腰刀和弓箭,負責先期投射殺傷;左邊是馬刀手,裝備腰刀及弓箭,在鉤槍手沖破敵人陣線后,協助鉤槍手跟進砍殺。
如果敵軍人多,蒙古騎兵才會避免正面接觸,用騎兵優勢將敵包圍后采用裹陣戰術,在環繞機動的過程中進行騎射殺傷。但蒙古人因為箭重,所以騎射距離并不遠,一般在二、三十步之間,最遠不會超過五十步。雖然距離很近,步兵在這個情況下也動彈不得,一旦陣型松動就會給蒙古騎兵可趁之機,只能默默堅持,因此古人說百騎可裹萬眾,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明軍人少的話,蒙古騎兵就會直接憑借兵力、騎兵的雙重優勢對明軍進行沖鋒,在沖鋒過程中鉤槍騎兵雙手持槍平舉,傾斜前刺或者單臂夾槍沖刺;刀騎兵手臂與刀成直線前指,刀與馬頭平行;弓騎兵左手持弓右手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