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王知事可知萬軍陣中勇者不得獨進之說”趙昺笑笑道。
“臣愿聞其詳”王應麟皺皺眉,躬身施禮道。
“好,今日無事,咱們君臣正好圍爐煮茶論法,相互探討”趙昺點點頭,命人將火盆移至后帳,讓幾位臣僚圍攏過來,在火籠之上煮茶同飲。眾人依此落座,他親手添水煮茶,心中思索著如何說服眾人,接受自己的提議
趙昺以為在研究武林高手適不適合上戰場這個問題之前,應該先研究一下什么才叫武林高手。武林高手到底存不存在確實存在,而且古人也相信武林高手的存在,并且在正史里也有零星記載。三國時代的鮮卑首領軻比能,就是被深感其威脅的魏國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將其刺殺的。可以說,一個武林高手就能讓鮮卑人晚崛起了上百年。
而宋朝過去殿前軍也有御龍直的編制,班直一般由武藝絕倫者充當,千百人中始得一、二人,作為皇帝的親兵宿衛宮中。在北宋初,班直還是不時參加征戰的。太祖選三十人,隸屬郭進,與北漢作戰。太祖攻北漢,“太原城久不下”,東西班都指揮使李懷忠參加攻城,“中流矢,幾死”。于是,殿前指揮使都虞候趙廷翰“率諸班衛土叩頭,愿先登急擊,以盡死力”。但宋太祖卻無孤注一擲的勇氣,沒有令他們出戰。
太宗再攻太原,御龍直副指揮使戴興“先登,中流矢,補御龍弓箭直指揮使”。可自宋真宗和遼圣宗訂立澶淵之盟后一百多年間,宋代的班直一直居于養尊處優的地位,從未參加戰斗。北宋末,金軍攻擊開封,才動用班直出戰。李綱曾“乞禁衛班直善射者千人”,登城射退金軍,然而班直的出戰,終究不能挽救亡國之運。
趙昺組建親衛營其實也是仿照先前的御龍直,其中不乏以一敵十的武林高手,他們動作敏捷、精于近身格斗。但是這些人跟武俠小說里,只憑一雙肉掌在百萬軍中就來去自如的各種奇俠們不大一樣,即便是宗室級別的元妙大師也自認不能。
所以武林高手確實有,也曾參加征戰,并有不俗的戰斗力。而歷史上較早出現的武林高手群體,應該就是先秦時期齊國的“技擊”了,意為以勇力擊斬敵者。他們“怯于眾斗,勇于持刺”,可見當時齊國有一大票愛好單挑的拼命三郎,而且當時也確實人才濟濟,涌現出很多出類拔萃的猛人,如殖綽、杞梁、華周等人。
齊國國君將他們招募過來編入軍隊,“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駿雄舉之如飛鳥,動之如雷電,莫當其前,莫害其后。獨出獨入,莫敢禁圉”。可見他們參與實戰確實起到了帶動士氣的作用,如果遇到的是組織渙散的對手,基本上可以做到碾壓對方。不過如果對手換成了高度組織化、紀律化、陣型嚴密的勁敵,這招恐怕就不靈了。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軍事定律“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也就是說,在古代冷兵器戰場上,成千上萬軍隊組成嚴密堅固軍陣,相互擠壓、相互沖撞的時候,最需要的是能不停重復單一戰術動作的、充當龐大戰爭機器中一顆顆螺絲釘的普通士兵,而不是劍術超群、善于閃轉騰挪的大俠。大俠們盡管動作敏捷、善于擊刺,但他們在整齊劃一的軍陣中不僅毫無用處,甚至可以說是有害的。除非他們真的能像武俠電影里拍的那樣,無視物理規律,能夠在敵人頭頂上飛來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