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武林高手們上了戰場不太好使,那么國外的呢在文學作品塑造的常見形象中,日本忍者無疑是極為拉風的一種外形神秘、動作酷炫,舉手投足間逼格滿滿,一看就是不好惹角色,然而現實卻很骨感。元龜元年,織田信長征討六角氏,甲賀忍者為六角氏助戰。結果織田信長軍大勝,甲賀忍者戰死八百人。天正七年,織田信長率軍一萬進攻伊賀,結果被忍者以游擊戰的方式死死拖住,最后不得不撤軍。
表面上看起來是忍者戰勝了正規軍,但伊賀忍者用的主要武器是火繩槍,這應該就不能算做武林高手了。就好比如果西門吹雪和花滿樓決斗時持槍對射,你還能說兩個人是大俠嗎等到幕府時代的島原之亂,忍者就更丟人了。各忍者家族精選的好手,不僅有的連壕溝、城墻都過不去,連僥幸潛入城中得那些,次日就被人把腦袋從里面扔出來了,連第二天的太陽都沒來及看。
除了忍者外,日本另外一種強大的高手就是那些劍豪了。明朝嘉靖年前,倭寇日益猖獗。大批日本流浪武士來閩浙沿海,四處滋擾沿海地區。在史籍記載中,這些“真倭”個人武藝極為精湛。他們來自武士階層,以習武為本業,而且經過內戰鍛煉,個個兇悍異常,極其擅長單打獨斗,單兵作戰能力極強。史載“倭喜躍,一迸足則丈余,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官軍“引弓射之,賊悉手接其矢”。可謂是武功了得了吧
不過這些真倭因為以往戰爭規模限制,大兵團作戰經驗比較少。而明軍正好相反,除了剛立國的時候流行“斗將”外,其他時候都更強調軍陣而不是個人武勇。明朝邊防重在西北,南軍廢弛已久,遇到精銳倭寇自然不是對手。可是戚繼光建立戚家軍,創立鴛鴦陣后,卻經常以接近零傷亡的代價消滅數千倭寇。當然此時還無倭寇之說,但不妨礙趙昺換個說法
王應麟聽罷小皇帝的解釋,對戰果與斬獲的首級嚴重不符的原因清楚了,心中的憤怒也隨之釋然,但是又不免重生憂慮。他清楚歷史上設置以首級計軍功的制度是為了有助于軍隊勇敢殺敵,因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有機會取收割敵軍首級。因此才會有韓非子初見秦中秦軍“夫斷死與斷生者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死也。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百可以千,千可以對萬,萬可以克天下矣。”
不過現在火器已經在軍中普遍使用,而伴隨著大規模的投入實戰,只記肉搏的首級斬獲率變得更低。因而王應麟意識到這對于戰場上以命相搏的士兵實在不公平。尤其是對于炮兵來說是極為不利的,作為技術兵種,他們最多的時候是處于相對的靠后的位置火力支援,而很少有機會與敵面對面的廝殺,因此傷亡本身不會太高,如此對于炮兵之類的遠程攻擊士兵來說,收割首級幾乎不可能,可又任誰也不能否認他們的功勞。
“陛下,臣以為單以首級論軍功多有不妥”王應麟沉思片刻施禮道。
“有何不妥”趙昺坐下端起茶杯喝了口茶笑笑問道。
“陛下,臣以為軍中將士雖以報國為要,但是賞賜也是提振士氣,激勵奮勇必不可缺的手段。而今單以首級論功,不僅有失公平,也會使得將士們相互猜忌,進而退縮不前,消極應戰,甚至引發大敗。”王應麟言道。
“靖康年間,金將粘罕圍太原,圣上詔種師中率兵由井陘道與姚古犄角應援太原。金人乘間沖突,諸軍以神臂弓射卻之,欲賞射者,而行司銀碗只數千枚,庫吏告不足而罷。于是士皆怨憤,相與散去。師中為流矢所中死之。陛下不可不以此為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