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即便對于很多中原王朝來說,冬天打仗其實一直是他們所竭力避免的事情。原因在于,冬天行軍自然要受到暴雪所帶來的行軍阻礙,積雪不僅會影響士兵的行軍,同時也會造成后勤給養運輸的困難。而且在很多北方的戰爭,尤其是中原王朝對更北方的少數民族戰爭中,寒冷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阻礙。
趙昺知道歷史上,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就是因為深秋的到來,唐太宗擔心冬天后勤難濟,于是草草退兵。除此之外,蒙古與金朝之間的大昌原之戰,紅巾軍第一次征高麗,金軍和紅巾軍都是由于軍隊不適應寒冬,而最終落敗。即使時至近代,拿破侖征俄的失敗,也算是對于寒冷季節作戰的一個血淋淋的教訓,可見冬天對于戰爭可怕的影響可見一斑。
正是由于寒冷冬季所帶來的大量不確定因素,才使得軍隊的指揮者們,必須更加謹慎小心地處理每一個在作戰時可能遇到的問題,但這樣仍不能保證萬無一失。雖然冬天的確是個大問題,但是對于軍隊來說,卻也不是他們想不在冬天打仗,就可以不用在冬天打仗的。因此解決寒冷給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向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對于冬季作戰,趙昺以為要對應的兩個重要問題無疑就兩個,一者是如何保證穩定的后期;二者是如何給士兵們保暖。他認為實際上前者相較于后者來說要容易得多,自己可以借助水師配合,一方面水路兼進,維持強力的攻勢;另一方面,水師也可以用以保證陸軍的給養問題。最難的是,如何尋找一種合格,而且足夠產量的保暖織物。
在現代,即便是對于最貧窮的家庭,北方冬季的嚴寒也不是什么令人擔憂的事一件棉衣就解決;如果一件不行,那就兩件。但是,在同樣寒冷、棉織物尚未普及的當下,冬天確是不那么容易挨過去,尤其是北方地區,因為這時候離棉花種植的普及還很遠。
趙昺所了解到的是從古至今,中國的傳統紡織業,都主要是以絲麻為主。在“絲、麻”出現之前,人們大多用動物皮毛制衣蔽體御寒。隨著時代進步,到了先秦時期,麻葛類織物開始出現。其中最主要的有葛、大麻、苧麻、苘麻等。
古人主要利用葛制作繩子和衣服,但由于葛布質地粗而厚,且吸濕散熱、保暖效果低下,所以古人多用葛布做夏季衣服。麻的植物纖維同樣又長又韌。且麻和葛同樣具有取材容易,麻布質地均勻、色澤樸拙、手感柔和,直到現在也是重要的衣物材料。加上價格低廉的特點,所以普及較快,平民百姓基本都能穿上葛麻制成的衣服。
然而趙昺也知道,雖然麻和葛價格親民,但它們御寒效果還是難如人意,冬季人們還是要依靠動物皮毛御寒。毛皮這種東西,哪個朝代都是價格不菲之物,貂皮大氅可不是誰都穿得起的。那么,那些買不起毛皮大衣的人是怎么過冬的呢
既然單靠葛、麻不保暖,就往衣物里填充絲絮來保暖唄。當然高質量的絲絮也不是誰都買的起的,所以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些陳年破絮混雜一些繅絲用剩的零碎腳料作為保暖填充物也被稱為“缊”。這種缊袍顯然不是什么高檔貨保暖效果差強人意,而且容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