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由于棉織物已經是所有家庭不可或缺的商品,棉紡織業開始迅速膨脹。而趙昺還知道正是棉紡織業的興起,對社會經濟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由于棉花作為一種生活必需品,卻很適合個體家庭獨立生產,這導致從明朝起,我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系變得更加內向而穩固,而西方則借助棉花的工業化生產完成了向資本主義的萌芽。
黃道婆現在雖然不知道在哪里,但是趙昺并不為此擔心,瓊州是自己的大本營,人手和技術都不成問題。而紡織設備的改進對他來說也非障礙,這正是自己所長,他無需花費多大的精力就能夠完成對原始紡織機械的升級改造,并可以借助自己的權力進行工廠化的生產,沒準還能改變時代的進程。而大范圍的推廣和種植,對于他也不存在障礙,畢竟自己掌握著龐大的國家機器,一道詔令就能夠做到
大家都很奇怪,小皇帝一個下午談的幾乎都是與作戰無關的事情,似乎又與戰事有著密不可分。說的最多的皆是以后勤有關的事項,不僅包括物資的供給,運輸和籌措及生產,還涉及到士兵的衣食住行的細節問題,且表現的十分重視,讓眾人都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設法解決。
趙昺如此其實也只是在巡營時偶然聽到了兩個值哨的士兵抱怨,他們覺得今年的冬天出奇的冷,且格外難熬,這讓他突然驚醒起來。早在瓊州之時,那里四季不分,差不多都在過夏天,自然也不會考慮防寒的問題。進入江南后,氣候就有了四季之分,防寒問題也就提上了日程。不過他聽到士兵們的抱怨,意識到自己雖然采取了一定的防寒措施,軍裝分冬夏,靠北地區的營房配置取暖措施,但是還很不夠。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以淮河為溫、寒帶分界線,長久以來,南北方之間都存在著一個深深的誤解南方不冷。趙昺前世在南方生活了多年,對此卻是深有感觸,當溫度適宜的時候,人們并不會感受到濕度帶來的困擾,可在南方的冬天里,衣服因為空氣中厚重的水汽變得總是潮乎乎的。不光沒有保暖的效果,還要把我們身上那點微薄的熱量全都搶走,不是“衣服暖人”,而是“人暖衣服”,如果再有點小風一吹,絕對是透心涼,心飛揚。
不過趙昺覺得那時穿上件厚衣服還是能夠挨過短暫的冬天,但他來到這個世界后就感覺到與前世的冬天相比要冷一些。而這兩年似乎真的如那個兩個士兵所言更冷,他接到地方官員奏報稱今年因為天氣冷,農時有些推遲,不僅一向下雪不多的湖北,竟然也下起了大暴雪,連廣州地區都有小雪降下。
趙昺記的前世之中有人認為元、明兩朝的滅亡皆已地球氣候的變化有關,正是因為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導致在各個蒙古汗國內外,從歐亞大陸一端的冰島和英國,到另一端的日本,各國都苦于瘟疫、饑荒、農業減產、人口下降以及社會動亂,幾乎沒有一個社會能免遭其中的某些災害。中國也無法幸免,這導致了社會矛盾的上升,從而激發了農民起義和游牧民族的南下,導致朝代的更迭。
算起來離歷史上元朝的滅亡還有數十年的時間,可寒潮已經入侵到了一向溫暖的江南,讓趙昺有些搞不懂。不知道是因為自己改變了歷史,引起了老天爺的報復,故意為難他,還是小冰河時期即將到來的前奏。但氣候的異常波動,給他造成了極大的麻煩,并可能對自己統一大業帶來變數。
當前大宋朝僅占據著江南,要想實現統一必須由南向北進攻,而兵員必然是來自世代生活在江南的百姓,對寒冷的北方氣候適應性差,前往北方接近寒帶甚至在寒帶地區作戰,都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那么問題就來了,如何應對這令人苦厄的嚴寒和暴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