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這幾槍打的解氣”一時間陣營中傳來一陣歡呼聲,士氣為之一振,在旁的譚飛也擊掌叫好道。
“這是火槍擊斃的可陛下剛剛才言我軍所用的火槍在百步之外便沒了準頭啊”王應麟又糊涂了。
“王知事,這是陛下新發明的火器,百步之內是百發百中,可穿重甲”譚飛扭臉看看小皇帝,又轉過來笑著言道。
“既如此,陛下何不全面換裝此種火槍,那豈不百戰百勝”王應麟聽了更為驚詫,有了這么好的東西為何不用呢
“呵呵,還是因為缺錢啊這線膛槍雖然好用,但是制作的成本也高出倍余,全面換裝你們有錢嗎”趙昺苦笑著道。
趙昺何嘗不想全面換裝,早在瓊州之時就已經入手研發線膛槍,他知道在槍膛內刻上螺旋形的紋路即來復線,使發射的彈頭高速旋轉前進,增加了子彈飛行的穩定性、射程和穿透力,使彈丸在空氣中穩定地放轉飛行,提高射擊準確性和射程,比滑膛槍有著難以比擬的好處。
膛線的加工技術,在趙昺看來并不復雜,以現有的技術也可以生產,但是也有缺點。一者,膛線的加工必然要增加工序,使槍管的制造成本上升,成品率下降;二者在底火技術難以攻克的前提下,線膛槍也得采用前裝的方式,在采用球形彈丸的情況下,裝入槍管后要利用通條沖打,使彈丸變形從而嵌入膛線,以提高氣密性,使射程和精度提高。但是也正由于裝填不便,使得重新裝藥的時間延長,還需要頻繁的保養,清理被鉛彈填塞的膛線。
所以趙昺從成本和效率上考慮在研發出來后就將線膛槍雪藏,并沒有投入生產。在收復江南后,他想起可以通過對子彈的改進,在彈底做出有凹孔的彈頭,子彈發射時的氣體便會經由這個凹孔將彈頭底部撐大,跟槍管的膛線咬合。這么一來,彈頭直徑可以做得比槍膛內徑小,也就解決了前裝線膛槍裝填困難的問題,與滑膛槍不相上下。
可在試生產了一批槍后,趙昺就叫停了線膛槍的繼續生產。原因還是成本的問題,來復線的生產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且部隊一再擴編,要將三十萬支仍堪使用的滑膛槍全部換下來也是筆難以承受的巨款。于是這批線膛槍安裝了調整距離和瞄準的標尺,一部分留在了侍衛營,大部分交付給各軍挑選出的神槍手使用,專門用于遠程狙擊敵方將領和重要目標。
這些神槍手在戰時并不與大部隊混編使用,而是分組行動,根據命令或是自行判斷選擇射擊的目標自由射擊。剛剛那些徘徊在滑膛槍精準射擊距離之外的敵騎,以集團射擊或是用火炮轟擊都不值當,而不收拾他們又讓人氣惱,如此就成了神槍手們的菜,也拉開了戰斗的序幕。
嗚嗚嗚誘敵失敗,元軍立刻變換戰術,再遣兵出戰,號角聲中從中軍沖出數隊騎兵,向宋軍陣前急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