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費錢的是,天然材料的箭桿即使精工制作,它的使用壽命也并不長。制好的箭桿就算妥善保管,幾年以后也會老化,無法保持直度和撓度了。再過幾年,箭桿就開始朽壞了。箭桿不是朽到爛才不能用。只要這支箭桿朽到變色,這支箭就有可能在撒放的一瞬間,斷在射手手上。而箭頭只要保養得當,幾十年過去了還可以如剛做好般寒光凌冽。
再有大家都知道箭尾上都會粘貼羽毛,叫做箭羽。就這么個看似平常之物也是大有講究的,家禽的羽毛是絕對不行的,最好的是用雕翎,其次是天鵝的,然后是地蹼,然后是貓頭鷹,最次的用大雁,而能用的也只是翅膀上的幾根硬羽,別的不要了。反正必須是吃肉的猛禽的翎羽,越好的猛禽,它的毛越厚重,箭的走勢越穩,穿透力越強。
趙昺當時聽了直嘬牙花子,這些飛禽在現代都是受保護的鳥類,你敢拿它們的羽毛做箭羽,明天就得去牢里啃窩頭了。即使在古代鷹雕是十分常見的飛禽,可也不是誰都能隨便抓到的,那得需要專門的隊伍去捕捉。而非要如此,除了保證空氣動力作用,保持平衡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增加殺傷力。
現代人都知道,人受傷時如果有較深的傷口,必須去打破傷風針。古人不懂這些,但他們在實踐中摸索出經驗,明白箭矢箭飛行時,羽毛帶著風很大,會灌進傷口去,這要比刀口的破傷風的幾率大得多。而用猛禽的毛,就是因為它帶的風要大得多。所以趙昺對現代的影視劇有時嗤之以鼻,那些劇中的猛將為了表現英雄氣概,中箭后一把拔下來。實際上這在戰場上就是作死,箭矢根本就不能拔,必須找醫生慢慢取下上藥。
繁雜的制造工藝,必然體現在價格上,在大宋朝一支普通的箭矢價格要在七、八十文上下,且其中的許多材料還是以賦稅的形式征收的,其實與白拿無異。即使如此一打十二支箭矢的價格也接近一貫了,再多買幾支就快夠頭牛的價格了,顯然這很不便宜。
但事實上,即便很貴,大家對生產箭支還是非常舍得投入成本的。因為如果過于追求廉價,就會造不成有效殺傷,這樣的箭射出去,浪費的不僅僅是一支箭,而是戰場上極其有限的射擊機會。你每浪費一次射擊機會,對手都會離你和你的隊友更近一步。尤其古代還有騎兵,騎兵的沖擊速度如此之快,會大大壓縮弓箭手的射擊時間。
肯定還有人會想,既然箭矢如此寶貴,那么將戰場遺落的箭矢回收不就可以了,甚至還可以學學諸葛亮來個草船借箭。那趙昺會急赤白臉的告訴你,箭矢的使用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不是箭桿斷裂,就是箭羽受損,根本不存在將敵軍射來的箭撿起來再射回去的可能,好嗎
至于什么草船借箭的九成九的是傳說,而歷史上卻也真有幾次借箭,那也肯定是被逼的沒有辦法后的應急措施。根據張巡傳中記載,張巡防守雍丘時,城中箭都用完了,他就將禾桿束成上千個草人,并給它們穿上黑衣,晚上用繩子拴著放到城下。叛軍令狐潮的士兵爭先恐后的射箭,很久才知道它們是草人。于是,張巡得箭數十萬支。
這以后,張巡又在夜里從城墻上放下人來,叛軍覺得好笑沒有防備。結果這次是真人張巡的五百敢死隊結果這五百人沖向令孤潮的軍營,殺得令狐潮的軍隊大敗。可見,草人真的能借到箭,但是也就用一兩次,次數多了,敵人就不上當了。
那么,如果箭用完了,敵軍也識破了借箭的計謀,借不到箭了怎么辦對此,古人還是很有智慧的,方法說起來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把原來一支箭截成幾段,一支當幾支用,這不就行了嘛而這個事情就發生在現下的前幾十年的蒙古滅女真之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