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興元年八月,元兵圍攻金國的中京洛陽。由于之前的金軍守將任守真已經在鄭州兵敗戰死,所以城中人公推強伸為首領。當時,元兵圍攻甚急,城中兵械已盡,于是強伸就將剩余的與元兵射過來的箭支一截為四,并熔錢為鏃。
但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眾所周知,正常用弓射箭,都是要把箭搭到弓臂上,然后才能射出去。而同一把弓在拉開不同距離下,弓臂儲存的力量是不一樣的。現在箭短了一大截,用原來的弓射,拉距就會小得多,基本上飛不了多遠,更沒什么殺傷力。顯然,箭不是簡單截短了就能用的。
金軍想到了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簡單說,就是找個竹筒,劈成兩半,作為搭箭的容器。這樣就能射很短的箭了
趙昺選用火槍除了容易操作,便于補充兵員外,還是處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從表面上看,火槍結構復雜,制造成本高,其實綜合算起來無論是維護成本和使用成本都要比這個時代裝備最為普遍的弓弩要低的多。其實到了這個世界后,趙昺才明白訓練出一名合格的弓箭手要需要很長的時間,且一把士兵的普通反曲復合弓造出來也是十分繁復的。
首先制造弓的材料多達十幾種,用作弓臂的木材也要特定的幾種木材才行,還需要通過粘合牛角、牛筋、竹片,涂膠、上漆等等數十道工序,絕非弄塊木頭,或是竹子修理成型就可以做出來的。總之一句話,制造一把合格的從選料到完成,至少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制造周期很長,成本自然也是高居不下,且也需要小心維護,否則也是不堪使用。
要說制造一把弓還可以長時間使用,甚至可以傳代,均攤了制造成本也不能說太高。可作為消耗品的箭矢卻多是一次性使用的。而趙昺想想前世看過的一些網文穿越到古代后,主角就通過把弓箭的生產“標準化”,建立一條流水線,去生產弓箭,就可以在中外大殺四方了。
那時趙昺還覺的有其合理性,看得也是津津有味。但輪到自己的時候他只剩下苦笑了,現實和幻想的距離實在是天地之別。有些人以為箭矢這種消耗品,只要像做筷子一樣把木棍車成圓桿,再加上鑄造生產的箭頭,弓箭部隊手上就有用不完的彈藥了。但其實,箭支的生產其實也遠沒有那么簡單。
首先說箭簇的種類據說就要千余種之多,有專注破鎖子甲的,有專注殺傷的,也有打獵的,還有簡單的、隨便干什么都行的“快箭”,可以說功能各異,趙昺來到這個世界后還沒有全見過,而常用的箭簇形式也有幾十種之多,可見要想以鑄造的形式來生產所有樣式的箭簇基本不可能。且即便是鑄造出來的箭簇也需要進行打磨,特種用箭則也需要通過鍛打來生產,流水線生產只能是想想。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面對缺乏防護的對手,為了擴大傷口,會使用燕尾型的箭頭。如果單純用鑄造的辦法,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燕尾頭會很難做,做出來,燕尾也會很容易斷。且鈚箭非常輕薄鋒利,箭頭的兩翼相當于鐵皮易拉罐的厚度,比市面上的美工刀還鋒利。以古代技術,單純的鑄造做不到這一點。也就是說,古人更喜歡相對投入較大的鍛造箭頭,而不會一味追求成本,去弄鑄造箭頭。
另外箭桿的生產也是十分困難的,它的成本比箭簇還要高。為啥這么講先說生產為啥難,一支合格的箭桿,應該有合適的長度和撓度。古代射箭不論什么撒放方法,箭與兩肩平是一個比較通用的原則。這個樣子的射姿拉距會較現代反曲要大,會需要較長一點的箭桿。在只有天然材料的古代,既要保證直度和長度,又要保證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