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朕頭一次見到這種萬騎沖陣的場面比之汝也好不了多少,只覺的兩腿發軟,后脊梁骨發涼,擔心抵擋不住敵騎的沖擊。”趙昺也自嘲地笑笑道。
“臣只怕還不如陛下,若不是扶著欄桿只怕都站不住了”王應麟苦笑著道。
“見識過一次就不怕了,看前方的新兵們不知道要有多少人已經嚇尿了褲子,但他們不還是挺立在前嗎而當下蒙軍全軍齊動,看似氣勢驚人,其實不過是黔驢技窮,孤注一擲罷了,只要我們能頂住他們的沖擊,那就勝局已定”趙昺看著戰場沉聲道。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蒙古人的主力是輕騎兵,所以才可以來無影去無蹤,憑借著優秀的機動性戰勝對手。事實上也是如此,早期的蒙古本身并沒有這種輕重分類,不論擔任包抄還是突擊,其裝備都是一樣的。但隨著征戰范圍的擴大,與之交手的軍隊先進武器的打擊下,也開始逐漸重視騎兵的保護。
隨著騎兵戰術的變革,重裝騎兵開始出現在蒙古騎兵編制中,重裝騎兵首先出現在重要的護衛精銳部隊中,蒙古大汗的直屬怯薛衛隊就固定編有人馬皆披甲的重騎兵。作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人靠騎射起家,但是作為一支橫掃歐亞的軍隊,面對歐洲的重裝騎兵,蒙古軍隊發展披堅執銳的重騎兵是必然的趨勢,到了后期重騎兵依然達到了編制的四成。
但以趙昺的眼光看,蒙古重騎兵的裝備只是相對蒙古大量的輕騎兵而言,整個重騎兵全部裝備的重量和歐洲的重裝騎兵相比還是輕了很多,畢竟蒙古騎兵主要還是講究快速機動作戰的。一般來說輕重騎兵的區分是按照使用方式分的,典型的蒙古騎兵中從事突擊行動的騎兵。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內附皮里,外面罩鱗甲,或者是從敵人那里繳來的鎖子鎧甲,頭戴頭盔。騎的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護甲。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于馬鞍上。
趙昺清楚騎射的另一個比較常見的戰術,就是將騎射手布置在重騎兵的兩翼,以此來配和他們的進攻。這種戰法自然不是期望騎射能夠發揮什么驚世駭俗的作用,本質是希望能夠以此分散敵軍的注意力,以此來創造破綻方便重騎兵破陣。
包括蒙古軍隊在內,這些騎射手往往都是由輕騎兵擔任,因此在重騎兵發動進攻時,這些位于重騎兵兩翼的輕騎兵還有負責對敵軍的兩翼進行包抄。但這種戰法與其說是發揮騎射的作用,倒不如說是將騎射作為陪襯,以此來增加重騎兵對敵軍的破壞性。所以只要擋住了重騎兵,那么就等于打破了敵軍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