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鼓在現代人印象里的存在感不高,然而它確是指揮步兵沖擊敵軍最重要的鼓,因為它控制了士兵們接敵的速度,敲一點步鼓,步兵就前進十步,對他們保持體力是很重要的手段,作用與西方近代軍隊中使用風笛和小軍鼓控制進軍節奏相似;擂鼓就是大家熟知的中軍大鼓,電影里出場的全是它,擂鼓一響全軍沖鋒,但其實擂鼓意思就是連續不斷的敲鼓,是軍隊靠近敵人后的最終沖鋒指令,聽到它步兵就要趨跑向前沖鋒,是最后階段使用的。
至于號炮一響,伏兵四出也是瞎扯,誰發動伏擊還用號炮提醒你實際情況是伏兵四面殺出,才一聲炮響,放炮的也是被伏擊一方。在行軍過程中,如果聽到一聲號炮響,那就是警告有突發事件發生,讓全軍立定停止,然后觀看部隊旗幟情況做出部署。
當然一系列的復雜戰術動作不可能只靠金鼓來指揮,還需要其他樂器來細化更多指令。其中以喇叭用的最多,因為其聲音巨大,而且根據大小不同構造不同讓音色變化多樣,可以更加細致的區分不同指令。比如軍中主將召開會議的時候,各部軍官聽到中軍吹喇叭,就是讓他們盡快趕到中軍大帳開始軍事會議,然后各自領取軍事任務。而所謂的擊鼓聚將當然也是假的了。
正因為軍樂器品類繁雜,作用不一,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記得住,聽得懂的,所以普通士兵和基層指揮官更多的是白日看旗,晚上看燈,眼睛只需要看著本部高挑旗幟,夜晚則看雙燈。各部各隊按照級別旗幟樣式和顏色也不一樣,所以按編制從小到大,士兵只需要看自己所在隊伍的旗幟,軍官則看上級旗幟指揮,比如士兵看隊長的旗幟,隊長看指揮使的旗幟,統領看中軍的旗幟。
在指揮時,士兵看到旗幟揚起并不斷點動,就是在催促士兵們盡快收拾東西,拔營出戰或行軍,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人不能聽口頭指令,主要是為了防止假傳軍令或者擾亂軍心,只能看中軍旗幟、聽金鼓聲音,其他的一概不管。當然,如果是超過數萬人乃至于十萬人以上的大兵團作戰,五方五色旗也成了次等一級,主將就只能依靠塘騎來保持對各部將領的聯系和指揮了,并只在大方向上給與命令。
所以,在古代能做到令行禁止的都是經過正規訓練才能被稱為堪戰的部隊。這不單單是說士兵戰斗力強悍,而更是因為光做到記住并熟悉這些多種多樣、變化多端的旗幟樂器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訓練,能做到一點的,那自然是訓練良好的正規軍了
“啊”王應麟臉色發白,嘴角不停的抽搐,訝然失色道。這時他明白小皇帝為何說此前的戰斗不過是前戲和看盤了,此時對面的蒙元騎軍全線壓上,上萬匹戰馬由小跑逐漸轉為快跑,如同成群的蝗蟲低飛,攪起遮天蔽日的煙塵,即便他所處的位置相對遠離戰場,仍覺的大地在萬馬的蹬踏下瑟瑟發抖,他不由的抓緊了望樓的欄桿。
眼看著敵騎軍鋪天蓋地而來,王應麟又看向己方陣營,只見將旗已經全部舉起,代表中軍的黃色將旗在空中擺動一周后,向后點頭。隨即一聲高亢的喇叭聲響起,列陣待機的步軍立刻集結,成密集隊形。緊接著兩聲短促的喇叭聲再度響起,步軍在口令聲中向后轉,退后三十步,然后轉身面向敵軍。而布置其后的炮兵則暴露于陣前。
“王知事,還沒見過萬馬沖陣的場面吧”趙昺此時也已經站起身瞭敵,放下望遠鏡扭臉笑笑道。
“臣臣還從未見過這種場面,不免緊張,還請陛下勿笑”王應麟勉強擠出點笑容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