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蠢笨”玉昔帖木兒卻依然沒有給其好臉兒,但面色稍緩道,“當下我朝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糧食,失去江南已然讓朝廷陷入危機,再失兩淮就將失去立國之本,所以我們不僅要守住兩淮,還要重奪江南”
“樞帥有些言重了吧我朝根本在漠北、漠南,沒有了糧食,亦有牛羊可以過活,如何傷了國本”塞散納想著自己所屬的三個萬戶折損甚多,可其不思積極救援,卻將眾人辱罵了一通,心中有氣反唇相譏道。
“鼠目寸光,大汗當年得以繼承汗位,并能一統中原,安撫諸王,靠的不僅是精兵悍將,還有中原的糧草,可你們卻已忘了大汗當年的苦衷”玉昔帖木兒點著其喝問道。
看著眾人支支吾吾,仍不明所以的樣子,玉昔帖木兒已經再無力訓斥,而他曾在大汗忽必烈跟前多年,又在西北任職鎮壓反叛宗王多年,耳濡目染之下明白了許多事情。他知道當年忽必烈在和兄弟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帝國大汗之位時,前者的并不占優絕對優勢。
阿里不哥是蒙古人推選出的首領,也因其拖雷幼子的身份得到了拖雷名下大部分蒙古軍戶的效忠。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四年戰爭中,忽必烈仰仗的是京兆、河南等領地軍人的支持。他和阿里不哥的戰爭,本質上是蒙古“草原本位”和“接收融入”兩種治國理念的沖突。
忽必烈推行的接受漢化的治國理念在當時并沒能獲得蒙古部眾的廣泛認同。在戰爭過程中,甚至出現了忽必烈麾下的部隊不愿意與阿里不哥拼死作戰的現象,忽必烈只得征召漢人部隊應戰。而最終忽必烈得以戰勝阿里不哥襲承汗位,其中幫助忽必烈獲得戰爭勝利的卻是糧食。
當時蒙古草原上的人口繁衍得很快,來自各個征服地區的糧食供養了遠遠超過草原游牧經濟供給能力的人口。蒙古帝國的首都和林每天都需要數千輛大車來輸送糧食。忽必烈當時控制的地區恰恰是和林等蒙古草原城市糧食供應的要扼。忽必烈果斷地對蒙古草原實行了糧食禁運。
與此同時,蒙古草原上也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蒙古部眾生存極其困難。阿里不哥只好催促名義上向自己效忠的察合臺等汗國為蒙古本部供應糧食,結果加劇了自己和盟友的矛盾,鬧到最后甚至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就在阿里不哥和盟友大打出手之際,忽必烈的軍隊殺向和林。
情急之下,阿里不哥命令自己的守軍可以就地投降,但是千萬要記得誰才是蒙古人真正的大汗。阿里不哥自信地認為自己的部下會永遠忠誠于自己,卻忘了權力的基礎是共同利益。結果,他的部下都投奔了忽必烈,因為忽必烈能讓草原兒女生活得更好。
忽必烈熟悉漢文化,尤其熟悉中原王朝的屯田政策,十分重視農業和屯田的作用,知道從前游牧民族單一經濟結構的脆弱性令他們無力抵擋嚴重的自然災害,一旦遭遇天災人禍就容易出現全盤皆輸的結果。所以他積極推廣屯田之策,還讓其核心宿衛軍在各地大規模屯田。
忽必烈甚至在兩次遠征日本的計劃中就做了屯田的準備,第一次遠征日本就動用了屯田軍。第二次遠征日本部署如下東路軍由忻都、洪茶丘率領蒙古人及女真、契丹士兵兩萬人,金方慶統高麗軍萬人,乘戰艦九百艘,加上高麗水手七千人,攜軍糧十萬石,由高麗出發;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領的南宋降軍十萬人,乘戰船三千五百艘,從慶元、定海出發;兩軍約定于六月會合,東路軍負責作戰,江南軍則在占領區屯田,生產米糧,以為長久之計。只是因為戰敗才未能得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