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蒙古草原上也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蒙古部眾生存極其困難。阿里不哥只好催促名義上向自己效忠的察合臺等汗國為蒙古本部供應糧食,結果加劇了自己和盟友的矛盾,鬧到最后甚至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就在阿里不哥和盟友大打出手之際,忽必烈的軍隊殺向和林。
情急之下,阿里不哥命令自己的守軍可以就地投降,但是千萬要記得誰才是蒙古人真正的大汗。阿里不哥自信地認為自己的部下會永遠忠誠于自己,卻忘了權力的基礎是共同利益。結果,他的部下都投奔了忽必烈,因為忽必烈能讓草原兒女生活得更好。
忽必烈熟悉漢文化,尤其熟悉中原王朝的屯田政策,十分重視農業和屯田的作用,知道從前游牧民族單一經濟結構的脆弱性令他們無力抵擋嚴重的自然災害,一旦遭遇天災人禍就容易出現全盤皆輸的結果。所以他積極推廣屯田之策,還讓其核心宿衛軍在各地大規模屯田。
忽必烈甚至在兩次遠征日本的計劃中就做了屯田的準備,第一次遠征日本就動用了屯田軍。第二次遠征日本部署如下東路軍由忻都、洪茶丘率領蒙古人及女真、契丹士兵兩萬人,金方慶統高麗軍萬人,乘戰艦九百艘,加上高麗水手七千人,攜軍糧十萬石,由高麗出發;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領的南宋降軍十萬人,乘戰船三千五百艘,從慶元、定海出發;兩軍約定于六月會合,東路軍負責作戰,江南軍則在占領區屯田,生產米糧,以為長久之計。只是因為戰敗才未能得以實施。
忽必烈的成功讓玉昔帖木兒感觸良多,他意識到蒙古人已經成為集農耕、游牧為一身的二元經濟體,這種結構有足夠的向心力及較穩定的社會結構。有了可以儲存的糧食,游牧民族有了可以與其它王朝長期對峙的物質基礎,才不會出現大汗遍地的情況發生。
而有了穩定的糧食出產,在與敵對勢力對抗時,不僅自己衣食無憂,還能援助盟友,這也將本朝和以往的游牧政權區別開來。而屯田收入也成為蒙古軍事貴族的一大收入來源。使在失去靠劫掠獲得財物局勢下,起到穩定國家財政和安撫人心的作用,也為對抗西北反叛的宗王,拉攏傾向自己的宗王。
當前本朝內部動亂迭起,外部有宗王反叛,在玉昔帖木兒看來正是因為失去了江南后,導致朝廷財政困難,更失去了糧食的重要來源。而錢糧的短缺,使得朝廷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重新奪回江南,也沒有辦法繼續安撫西北的宗王,去征伐反叛的海都,修理兩面三刀的宗國們。
因而玉昔帖木兒覺得真金派遣自己坐鎮兩淮,不僅僅是守住兩淮,鞏固江北,還有重新奪取江南之意。可眼前的這些家伙們確是只顧及自己的得失,而看不清大局,還在為揚州一地的得失斤斤計較,豈能不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