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聽出了陳鳳林話中的弦外之音,其所言的擔心損毀倉廩,造成無辜百姓傷亡,在他看來都是托辭。因為他知道說起巷戰,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短兵相接、肉搏、殘酷。即便是現代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南京保衛戰都進行了大規模巷戰,攻守雙方死傷無數。
因而巷戰就是一種添油戰術,誰力量大,人多,資源足,誰就能堅持到最后。而古代巷戰,城市建筑多,環境復雜,迷宮似的的小巷都給守軍很好的藏身之地,逐戶和逐街的爭奪往往會給進攻方造成很大的損失。且在戰斗中士兵和百姓的界限模糊,難以分清敵我,不免造成誤傷,或是遭到百姓的襲殺。
另外古代巷戰不像今天,有遠程武器和坦克、裝甲車這樣重裝武器遮護,所以古代士兵即使巷戰,也得近身肉搏,且缺乏通訊協調和有效組織,古代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是不怎么高的,取勝主要靠人數優勢和陣法。面對大量分散四處的敵軍,在兵力并不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僅憑小隊士兵爭奪,在缺少支援武器的情況下,簡直是送人頭,還會消耗大量戰斗經驗豐富的老兵和基層指揮人員。
而事實上在古代巷戰卻是很少發生,大多數情況是城門被攻破,守軍便會逃離,這是為什么因為巷戰是古代軍事統帥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采取的下下策。畢竟一支精良軍隊不是那么容易培養的,況且巷戰還會丟失大量的兵器裝備,所以,適度退讓,以退為攻亦是一種戰術。
且巷戰極易受到攻城方的殘忍報復,往往就是燒殺搶掠、屠城泄憤。趙昺還記的同樣在揚州城,清朝的多鐸率軍攻打揚州,因守軍抵抗強烈,清軍傷亡慘重,城破后,下令屠城,短短十天,揚州損失了幾十萬人口,造成最著名的揚州十日。而忽必烈征襄樊時,襄陽守將呂文煥為了避免城破后被屠城,堅持了六年之后,最終向元軍投降。而在樊城,遭到了激烈抵抗,破城后主帥范天順自殺殉國。統制官牛富在城破之后,仍然率領最后的百余將士頑強抵抗,與敵軍進行巷戰,渴了,飲血水,繼續戰斗。最后因為身負重傷,牛富投火自盡。
還有古代建筑多為木結構,在攻城部隊無法肅清巷戰的守軍時,為了確保糧道安全,極端情況下還會焚城,迫使守軍撤離。因而除非是極為重要的城市,在戰斗中圍城部隊一般不會把整個城池圍死,而是圍三缺一會留一個缺口,供守城部隊撤離,并瓦解守城部隊死守的決心,當然城內的守備部隊有活命的機會當然不會硬拼,從而避免巷戰。
“你想如何”陳鳳林作為早就投身行伍的老軍人,自然也清楚巷戰的艱難,如今城池已經被攻破,他自然也不愿意卷入,給自己的部隊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趙昺如何不明白其的心思,反聲問道。
“勸降”陳鳳林不假思索地道,“陛下,馬紹手中無兵,與其退守府衙的不過是身邊的親隨和簽征的丁壯及一些無處可去的敗兵。只要曉之以理,馬紹不會玉石俱焚的;而鎮南王府中雖由怯薛防守,可尚有鎮南王妃和幾個王子及一眾沒有逃出去的女眷。若是王府被攻破,結果是什么,他們心中十分清楚,我們告之厲害,不怕他們不降”
“嗯,有些道理。你去與他們談談吧”趙昺又點點頭道。可心中對勸降馬紹其實并不報希望,而鎮南王府中人為保全老小卻還是有可能的,所以答應其去試試。
“陛下,屬下的一班人都是拙嘴笨腮,而那馬紹卻是伶牙俐齒,實在是勸不動其”陳鳳林訕笑著道。其實他為了面子還是隱瞞了些東西的,馬紹率殘兵退入府衙后,便緊閉大門,并在院子中堆滿了柴草,澆了火油,準備自焚。他想著這一把火要是燒起來,什么東西都剩不下了,自己什么繳獲都沒有,實在是丟人,便也派人勸降,可都被馬紹給罵回來了。
“你的意思,是讓朕去勸降”趙昺有些好笑道。
“屬下豈敢,只是想勞煩王知事一趟”陳鳳林趕緊施禮道。
“王知事早就勸過,其不為所動,即便再去也是無功。附耳過來,朕叫你一個法子,保管能行”趙昺有點兒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讓其靠近點兒給其出了個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