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爭了,暫且將蒙軍降兵押送到城外答應,且將兵將分別關押。嚴加看管,但不準虐待”趙昺擺手制止了他們的爭吵,又吩咐道。
他明白兩人說的都不錯,只是他們錯在了沒有對應形勢。當初帥府初建之事,趙昺先攻廣州,主要是為了籌措軍費。且那時他們兵將不足萬,前途未卜,自然顧及也少,為了消除后患將俘獲的蒙古官員及兵將全部斬殺。另外一個不好明說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方便敲詐大戶們。
后來繼位攻泉州,打的是報泉州血夜,屠殺泉州宗子的旗號,其實主要目還是為了錢。當時也是殺的血流成河,染紅了江水。而那時除了復仇之外,也存在著震懾敵軍的目的,為新生的政權贏得喘息之機的意思,所以將俘獲的蒙古人盡數斬殺,把蒲氏一門滅族。
而隨后在保衛瓊州和收復江南的戰役中,也是對蒙古人毫不留情,甚至將與蒙古人有牽連的叛官和漢族豪門大戶也殺的七七八八。但是對俘獲的兵將卻網開一面,將他們整編成了數個輜重師,甚至以鄂州降兵為基礎編成了御前護軍的兩個旅。而目的不外是為鞏固政權,消除內患,收買民心。
不同時期的降兵政策是針對不同的形勢和目的。那時防御江南的蒙元軍隊主力是以漢軍和新附軍組成的鎮撫軍,從本質上說,大家同族同祖,還是一家人,收為己用不存在太多的障礙,也便于為人所接受。而江北的蒙元軍隊主力卻是以蒙古人和色目人為主的屯駐軍,且越往北蒙古人越多,若是將俘獲的敵兵盡數斬殺就有傷天理了。
趙昺的意思還是想收編這些蒙古降兵的,一者利用降兵打先鋒、當炮灰是歷朝歷代的慣用方式;二者也是消化這些不穩定因素的方法;三者可以利用他們熟知敵方作戰方式,與各方勢力有舊的優勢有針對的作戰;四者也是趙昺的無奈,因為江南缺馬,也導致缺乏熟練的騎手,無法在短時間內擴充騎兵。而這些蒙古降兵都是天生的騎手,若為己所用,等于憑空多了一支助力。
不過當下趙昺還沒有想到妥善處置降兵的方法,所以無論是押送江南整編,還是盡數處死都不符合他的想法,所以只能暫時擱置。但是兩淮地區敵軍兵力空虛迅速北進的戰略刻不容緩,不可能將兵力和時間都耗費揚州,于是趙昺很快對諸事做出了決斷
由王應麟暫代淮東制置使之職,統籌淮東政務,雖然當下的地盤還只有揚州、真州和泰州三處,但是誰也不會懷疑淮東很快就會盡入己手;令以第一軍第一師都虞侯蔣芳鼎暫任揚州知府,留兵一個團處理善后事務,所需官員就從一師抽調,待朝廷派遣的官員到來后再行補充。
再就是部隊休整三日,同時依照先時之諾賞軍,將傷兵及俘獲的鎮南王一家一同送往建康;同時征發民夫盡快清理戰場,掩埋城內外的死尸,以免天氣轉暖后疫病流行;另外將城外囤積的各種物資送入城中,出榜安撫百姓,開倉賑濟災民,撥款幫助流民修建房屋,穩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