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道,顧名思義,就是運送糧草的必經之路,是軍隊作戰的生命線。比如現代戰爭中的平型關戰役,八路軍就是殲滅的日軍輜重部隊,用古代戰爭的話來說,就是燒毀了敵人的部分糧草。且八路軍在敵后搞的破襲戰,就是專門破壞日軍交通運輸,古代戰爭稱之為襲擾糧道或者斷其糧道。八路軍用破襲戰干擾并遲滯日軍的戰略物資供給,給予正面戰場以有效配合。
估計有人會發出疑問糧道脆弱是因為地理形勢是死的,很難改變。但是糧草卻是活的,可以讓糧草和主力作戰部隊隨時在一起,那這樣糧草不是就很安全了嗎趙昺根據自己的經驗告訴你,理論上可行,實際上不可行。
因為作戰部隊需要的就是機動和靈活,如果一直和輜重齊步走,估計這個仗是怎么都勝不了的,所以再蠢的統帥都不會這么干。即便趙昺在成軍之初為了保證物資供應專門成立了輜重軍,但也只是能保證部隊的自持力延長十數天而已,更多的是承擔物資的分轉、保管分發和警戒保衛任務,并不能承擔長途運輸保障整個部隊長時間的物資供應。
當然事情總有例外,那就是像匈奴和蒙古一樣的游牧民族作戰,基本不需要長途運糧。因為他們不需要糧食,他們出征的時候每人不但有三到四匹馬,用于換乘和馱載輜重帳篷,還有畜群跟隨。他們渴時擠羊奶和牛奶解渴,餓時吃羊肉充饑。母牛母羊還可以生小牛和小羊,糧草天然自動循環。
還有人可能會說“以戰養戰”“因糧于敵”,這樣不是就可以擺脫糧草和糧道的困擾了嗎其實還是理論上可行,實際上困難。你想因糧于敵,對手還想執行“堅壁清野”“焦土抵抗”政策呢。如果你想在占領區縱兵搶掠,學習日寇“三光政策”,那也是飲鴆止渴。當面的蒙古人就是例子,一旦實力被削弱,或是失去劫掠的目標,那么財政很快就會入不敷出,面臨崩潰的邊緣。
所以趙昺在作戰中不僅將作戰目標瞄準重要的城池和關隘一個一個挨著打,還將控制運河和水運樞紐作為參戰部隊的重要任務,就是為了保障運輸通道的通暢,防止在進攻不利的情況下失去退路和斷送糧草補給。且當前雙方在戰場上云集了數十萬大軍,兩軍對壘處于一時難分上下的當口,此時比拼的不僅是戰斗力,也考驗著雙方的物資補給能力。
趙昺相信當前誰有足夠的資源并能送到前線軍隊的手中,誰就能堅持到最后的勝利。而曹操軍對袁紹軍的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以弱勝強,取得對袁紹軍作戰的決定性勝利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他懂得糧食對戰爭勝負的至關重要性。因而及時采納了降將許攸的建議,親自率軍一把火燒毀了袁紹的烏巢屯糧所,使袁紹大軍賴以生活和作戰的大批糧秣物資,頓時化為一片灰燼,迫使袁紹不得不棄甲逃跑,從而奠定了最終戰勝袁紹軍的基礎。
當前蒙元由于長期實施依靠江南的財政政策,又丟掉了兩淮這個財賦重地,已經引發了財政危機。且北方的糧食產量和儲備已經無法保證長期供應,但是又不得不應對宋朝的進攻,因此持久的戰事對他們是極為不利的。而要速戰速決最為有效的辦法就是切斷宋軍的糧道,毀掉前線儲備的糧草和物資,迫使宋軍退兵。
趙昺也知道即便自己坐擁江南財賦重地,但是支撐這場北伐戰爭也是十分吃力的,若是敵軍鋌而走險,襲擊自己的后勤保障基地,毀掉所有物資。再行重新調集,不僅需要時間,也需要大量的銀錢。自己即便能勉力維持,也難以發起新的攻勢,迫使自己收縮防線,維持現有的防線。同時也會加重朝廷的財政困難。
這也是他發現有不明身份的人出現在大營周邊十分緊張的原因,此地不僅是自己的行營所在,還停泊著千多艘漕船,裝載著四十萬石的糧食和三十多萬斤火藥及大批的炮彈、子彈。一旦被敵偷襲得手,那么足以導致徐州會戰被迫延遲或是放棄,收復兩京的愿望也只能是望京興嘆了
“陛下,屬下出動了一個團的兵力會同水軍將方圓十數里的葦蕩都搜了一遍,并沒有發現有人”搜索持續了二個多時辰,參與的兵力達二千余,卻是無功而返。眼看都過了午時,羅大同上船請示是否還要繼續道。
“陛下,這片葦蕩浩大,在其中搜捕幾個人無異于大海撈針。小的曾聽人說起過,常有犯了事的人會躲進葦蕩中,而負責搜捕的衙役們也不理會,只是守住周邊的要道,等到秋后鄉民收割葦子的時候,那會兒躲藏的人無處藏身,他們才會進去捉拿”這時王德插言道。
“既然如此便收兵吧”趙昺沉思片刻道。
“陛下,不若將這葦蕩點了,即便他是神仙也得被燒死”羅大同也有些窩火,幾個人折騰的上千人不得安生。而其它各部皆已出征,偏偏留自己看守大營,心中也是不痛快,兩下相加心中更是氣惱,恨恨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