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屬下以為可仿照當年紹興和議中有關條例與蒙元商討劃界”莊公從聽陛下問自己也是大感意外,但還是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嗯,形勢卻以當年相仿”趙皺皺眉言道。
他知道紹興和議是南宋與金在紹興年簽訂的和議。彼時宋軍在反擊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勝利,但宋高宗與宰相秦檜唯恐有礙對金議和,解除了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的兵權,甚至制造岳飛冤獄,使抗戰派對投降議和活動無法進行反對。
紹興十一年雙方達成和約宋向金稱臣,金冊宋康王趙構為皇帝;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紹興和議確定了宋金之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系,結束了長達師余年的戰爭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從局勢上看,自南宋建炎四年以來,直到岳飛遇害之前的紹興十一年,宋金之間的軍事力量對比在逐步朝著有利于南宋的方向轉變。南宋由弱變強,金國由盛轉衰。金國統帥完顏宗弼過去輕視南宋的軍力,認為用武力可以滅宋,所以他才“銳意敗盟,舉兵南征”。
但南侵的結果卻是,金軍“敗于順昌,敗于郾城,敗于柘皋”,金軍一敗再敗,使兀術看到金國在軍事上已失去了優勢,想用武力亡宋是不可能的了。金國主戰派的銳氣遭挫,于是,金國統帥完顏宗弼就改變策略,重新提出要與南宋講和,再開“始講和,而南北無事矣”。
很顯然,如果金兵能在戰場上取勝,那么向來輕視南宋的金國統治集團是不會與南宋講和的。由此可見,宋金盡快地達成和議,既是茍且偷安、疑忌武將的南宋皇帝宋高宗趙構和賣國求榮的權奸秦檜的愿望,也是金國女真統治者的需要。
而以此劃界,南宋在地理上形成依托著淮河、長江還有錢塘江三條大河來為自身地理上的保護。也因此,蒙古人想像靖康之役時金人那樣,直取首都,顯然并不現實。而南宋主動出擊,不僅可以利用新奪得金國土地來為自身的防御緩沖,同時也可以利用蒙古尚未對中原地區建立起穩固統治前,繼續向北采取主動進攻的事態,亦或者在遭受攻擊時,堅壁清野,并利用身后的淮河和長江,來穩固自身的北方防線。
總體上來說,與趙此次北伐的目的和戰爭態勢來說可以說相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