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安排甚是妥當”王應麟點頭稱是道,“臣還有一個提議,趙置使既是統兵大將,也是皇室宗親,正可提舉鴻慶宮,想來朝中也無異議”
他也清楚小皇帝對趙孟錦在軍事上甚是倚重,私下也是一直以宗伯呼之,而以其此次北伐的功勞封為郡王幾無旁念,甚至會一步到位讓其入嗣為親王,畢竟當下皇室宗親大多被蒙元擄走,流落北方,余者也是散落四方不知所蹤,或是失了玉牒金冊導致無法重新入宗。而小皇帝如此敕封其既能褒獎其功,也能夠借此收其兵權,消除其隱在的威脅。
“嗯,此確是兩全其美之策,朕記在心中了”趙昺果然面露喜色地道,好像放下心中重負一般。
“為陛下分憂乃是臣等的本分”王應麟看小皇帝高興了,心中也是一喜,希望其不要因為剛才的事情而惡了自己。至于陳普也只能說聲抱歉了,誰讓你不長眼,不僅拒絕了皇帝的好意,還暗自詆毀其,甚至欲挾民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結果更讓陛下厭惡,這真是典型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接下來,君臣兩人都識趣的沒有在提這些敏感的話題,轉而說些閑事,共用了午膳后王應麟才告退。在外人看來,君臣間是其樂融融,關系十分融洽。而只有當事人知道剛剛有多么兇險,王應麟走出行營才敢擦擦冷汗,感覺衣衫后背都已經被汗水浸透。
王應麟清楚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殿中的皇帝雖然年輕,但也是皇帝,盡管其剛剛隱藏了齒爪,但誰也不敢小視,幾十萬蒙元精兵就剛剛毀于其下。剛剛若非應答妥當,陛下表現了克制,只怕不僅他走不出行營,朝中也將掀起一場風暴,不知道多少人要在其中人頭落地。
在王應麟離開后,王德發現小皇帝臉色盡管平靜,依舊坐在案前批閱奏章,但是久久未語,半天也未寫下一字,而手中的朱筆已經被折斷。他知道陛下在極力壓制自己心中的怒氣,也不知如何勸解,只是擺手讓內侍們悄悄退出去,然后掩上門侍立在旁,這才聽到陛下吐了口長氣,殿中也傳來了其踱步聲
趙昺深知自從人類建立王朝后,皇權確立,歷朝歷代皇權和相權就像一對冤家般相輔相成,相愛相殺,此消彼長,兩者間的爭奪從未平息。但是無論是改朝換代,還是政治革新,都未曾出現過廢除丞相之制,一直相伴相隨。
在歷代中,趙昺知道相權最盛的時代,莫過于西漢初年,也是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的時期。彼時三公高官,全部是功臣列侯擔任,丞相開府,總領一切政務,皇權對行政的干預,只能限于在一個頂級功臣列侯的圈子里更換人選,也就是丞相的人事免職。
直到漢武帝時代,其才通過不斷地摻沙子、扔石頭,重用外戚、設置大將軍、大司馬,逐步平衡、侵奪,最終行政權力才拿回到劉氏皇帝的手中。這種政治形態,就是最高既得利益集團和皇族的結盟,互相制約決定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