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麟故事講得很精彩,聽完哈哈大笑,但是他發現小皇帝看向自己的目光中卻沒有多少笑意,而是意味深長,似乎聽明白了自己的心思,這讓他臉上的笑意更濃。
其實王應麟此時的心情也著實很不錯,小皇帝依諾將莊公從任命為徐州知府,而依照慣例徐州知府會兼任路級主官,掌管一地的軍政。并以劉志學為淮北鎮撫使,且將鎮撫司的衙門安置在宿州,而非應天府。這不僅等于其放棄了廢相的想法,而且以文官主導地方軍政。
至于趙孟錦雖然沒有被免去淮北行軍總管之職,但小皇帝已經準備讓其提舉鴻慶宮,估計在到達應天府后就會宣布。而其在此次北伐中立下殊功,其已經貴為國公,被封為郡王,甚至親王都有可能,按規矩趙孟錦就不能在擔任實職,更不要說兵權了,只剩下些虛銜在京榮養了。
另外一事讓王應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那就是江鉦的突然受傷,要知道以其的地位,作為一個方面戰區主帥完全沒有必要親臨敵陣,更不會輕易被敵所傷。但蹊蹺的是江鉦不但傷重難以理事,還是在要決出勝負的關鍵時刻,而以他所知奪占襄陽已經是手拿把攥,這個時候受傷等于把一件不世之功拱手讓出。
細想之下又覺的沒有什么奇怪的。在王應麟等文臣及士人看來,其實江鉦算不得一個完全的武人。江家家族是傳統的理學世家,其曾祖父江璘,一生修治儒業,終生隱居,教授鄉里,“鄉稱善人”其祖江燁,“祀世積德,以詩書抗戶門,早歲粹于經行,戶履常滿,經其指授,多所成達,于訓子尤力。”
江家經其三代傳承,“遂大明易學,揚六館,策高第,且以古文為天下倡,世謂復生歐、韓也。”其父輩江萬里、江萬載、江萬頃更是顯于當世,為天下世人所慕,時人以三古雅稱之。
其伯江萬里三度為相一生為官清廉,政績斐然,直言敢諫,憂國愛民。創辦的白鷺洲書院,千年來培養出文天祥等十七位位狀元,兩千多名進士。在國破家亡之際,與其子江鎬,毅然率一百八十余口家人投止水池殉國,希望以自己及家人之死喚醒“天下忠義節烈之士聞風而起,聚集萬千眾人之力,保江山社稷不移腥膻,道德文章不墮宇內”,其一生堪稱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風范之楷模。
其父江萬載先于其兄以武選出仕,端平元年曾與其族叔江海一道帶“忠順軍”和殿前禁軍聯合蒙古兵攻陷和收復金國首都蔡州,一雪百年“靖康之恥”。紹定二年,以武階從三品的身份參加文舉舍選,被賜進士及第,累官至禮部尚書。后因不愿與奸佞同流合污,辭官歸里奉養慈母,理宗及度宗皆多次征詔復官而不就。
至咸淳九年蒙元全面進犯南宋時,才與其兄江萬里一道號召江氏三古家族成年子孫毀家紓難,籌組義軍以抗蒙元,并不顧朝庭反對率義軍從鄂州起對蒙元兵進行了節節的抵抗。被謝道清詔令復禮部尚書、殿前禁軍都指揮使官職,平息殿前禁軍的叛亂,成為日后保護行朝的骨干力量,可惜為救落水的幼帝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