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宋朝實施的是募兵制,趙昺對此更是進行了強化,禁止禁軍屯田經商,糧餉、軍費、兵器裝備等全由國家供應,而這些皆是來自賦稅,不足部分就要由朝廷花錢購買。如此雖然保證了軍隊的戰斗力,但是對于國家來說就是沉重的負擔。
不難看出,如果要發起一場戰爭,一定要先預判戰爭會持續多久,再根據出動軍隊的規模計算所需糧草大致總數,從官倉撥付,萬一戰事延長還得不斷補充。畢竟無論是士兵自帶干糧還是屯田自給,一旦遇到長期作戰,日常糧草供給都無法持續,一定要備足所需的軍糧。
而這個數字往往十分龐大,趙昺計算過動用一個軍,以出征十個月計就需要糧食四十萬石,約合現在的兩萬多噸。而此時的上等良田畝產才三石左右,那是十多萬畝的產出。這還只算了士兵的口糧,戰馬所需精料和運糧民夫口糧還沒計算在內。
在正常情況下,大宋占據了富庶的江南,有江東、湖廣兩大產糧區,所能調配的資源足以支持長期作戰。但是戰爭在哪里打往往無法決定,這也加重了前些糧草供應的壓力。盡管趙昺在軍中建立了各級輜重部隊,并利用水力周轉,盡可能的減少征用民夫,以減少糧食的消耗,但在兩個戰場上仍然動用了大量的州軍和三十余萬的民夫,已經是戰斗部隊的倍數了。
為了節省糧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運糧的民夫會先后分批放返,但前線會一直保持一個具備相當規模的民夫隊伍,他們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糧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將會成為一個很恐怖的數字。除了戰兵和民夫外,軍中還有大量騾馬,其中有需要精料喂養的戰馬,和粗料喂養的馱馬、乘馬及驢騾等畜力。
比如戰馬,雖然馬匹可以就地啃食水草,但還需專門準備飼料。其所喂飼料既可以是干草、稻麥秸稈,也可以是豆類甚至小米。一般來說,普通畜力用干草喂養,戰馬用草料和糧食混合喂養,以保證作戰時的體力。草料和糧食的比例也沒有絕對標準,視情況而定。而每匹軍馬的標準是每天生谷二升,豆類若干,以保證戰馬體力充沛。
數萬數十萬大軍人吃馬喂,所需糧草的總量不可能精確控制,作戰時間更是無法預料,指揮官就必須盡可能多的征集糧草,組織運輸。一旦糧草供應出了問題,不必等到糧食全部吃光,當存糧低于一定的警戒線的時候,整個軍隊可能就會出現恐慌,戰爭到這里很難再進行下去了。這時除非退路被截斷,否則一般的統帥都會選擇退兵。
在己方糧草不足情況下,有的時候還可以因敵取糧,比如攻下一座城池或糧倉,再或者麥熟就食,如此種種史料上有很多記載。不過這種情況偶然性因素很大,受時間和空間制約,難以準確把握,優秀的統帥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這上面。糧食永遠是有限的,一場大戰每日消耗的糧食是個天文數字,縱然國力承受的起,運輸也是個問題,而且后方的耐心和承受力也是有限度的。
雖然有人另辟蹊徑解決后勤問題,曹操就用人肉干充作軍糧;五胡亂華時氐人羌人交戰,雙方都沒有軍糧,等到戰斗結束后勝利的一方吃敵人和同伴的尸體;殘唐五代時期有的軍閥大規模屠殺百姓,以人肉為糧。這些奇葩都堪稱后勤界的一股泥石流,而趙昺可不想將自己的軍隊變成一支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