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昺初來這個世界時,很快就明白自己是個備胎,也是皇位的順位第一繼承人。當今皇帝是他的大哥,楊太后的親子,雖然彼時楊太后在最危險的時刻并沒有拋棄自己,而是一直帶在身邊同行,不過那時他以為楊太后如此并非出于關心,而是在吸引蒙元追兵,為自己的親兒子逃走贏得時間和機會。
對于此趙昺雖然不舒服,但還能表示理解,畢竟舐犢情深這是人之常情。而宮斗劇看多了的他本能的就想遠離這個是非之地,因為他知道到亂世之中,有些人的欲望卻被激發出來,自己這個毫無抵抗能力的小孩子就是重要的籌碼。
熟知這段歷史的趙昺明白行朝已經處于崩潰的邊緣,且內斗依然激烈,他不相信沒有人已存了換馬的心思,將他挾持出走再立中央,以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這個預估還算是好的,他最擔心的是有人將自己綁架作為投敵的本錢,畢竟在這個時代血統還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皇子足以換取高官厚祿了。
打定主意逃跑的趙昺于是搶先要求離開行朝,為大宋尋找一塊可存身之地。而他之所以敢這么做,也是因為明白楊太后的心思,誰也不想有人覬覦自己親兒子的皇位。至于其當時是否有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目的,他寧愿相信有,如此才能讓自己安心直面太后這么多年。
以后的事情歷史片段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到來而改變,皇兄落水染病身亡,楊太后和朝廷不得不再立他這個獨苗繼承皇位。而楊太后的態度也隨之發生極大的變化,不管是出于對于國家的責任,還是失去親子后母性的轉移,她都精心照顧自己,衷心維護、支持,使得他可以很快坐穩了寶座。
此后的十余年間,趙昺的態度也逐步發生改變,從最初的戒備和排斥,漸漸轉變為接受與親近,直到絕對的信任,可以在自己離開京師時將整個朝廷交予其手,而不會委與理論上更為親近的皇后。而他心路的變化,除了兩人感情日益親厚外,還有的就是他已然明白,太后和皇后是有區別的。
首先兩者在身份上是有差距的。無論太后還是太皇太后,都是皇帝的長輩,但是皇后,那是妻子。按照我國古代的封建倫理觀來說,妻子三從四德,最多也就是“聽天下之內治,以明彰婦德”。所以皇后干政歷來被皇帝所忌憚,在太后尚在讓皇后監國明顯違背所謂的封建道德標準。
但是以母親身份出現的太后就完全不一樣,首先太后是母親,古代母親的教育職能非常強大。在封建王朝看來,母親代替兒子把持朝政是維護統治,但是老婆要是來把持朝政那可就是牝雞司晨了。而在官僚集團看來,當皇后隨著前皇帝的去世和新皇帝的產生而升格做了皇太后之后,她顯然也就取代前皇帝成為了皇室家庭新的家長。所以,相對于皇后,太后儼然是王朝的守護女神。
其次,太后和皇后代表的政治集團不同。皇后往往是政治聯姻的產物,所謂為了母族嫁給皇帝。比如東晉南朝的皇后大部分都出身王、謝,政治聯姻不得不攜帶一種副產品外戚。比如著名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她還是皇后時,就提攜了自己的王氏家族成員,最后弄出一個王莽。
可以說,外戚是皇帝非常忌憚的,為了防止外戚亂政,對皇后提防也是在所難免。但太后自然會為皇帝鋪路。也正是如此,太后攝政比皇后容易接受得多。而現實中,楊太后因為當年在宮中地位不高,在國破之后才被群臣擁立為太后,所以家族勢力羸弱。而她的兄弟楊亮節在逃離臨安的過程中也是殫心竭力,冒死將他們送到婺州。
趙昰即帝位于福州,元兵攻陷福州。楊亮節隨駕至泉州,因軍務別往,及歸,少帝一行已至潮州。遂攜三個兒子世昌、世耀、世隆追到漳州。因第三子途勞染疾,寄養于漳浦佛潭農家。亮節與長子、次子來到廈門,想覓船前往廣東崖山與少帝會合,卻病歿于官澳。
因而楊太后的親族勢力并不大,后來三個侄子,一個襲爵在家,一個封侯在京城掛個虛職養老。只有老三楊世隆擔任御前護軍親衛旅都統,守衛皇城,這小子雖然跋扈些,還派人監視趙昺,但是他依然放縱,讓其統領親衛旅,因為他知道楊世隆無法掌控整個親衛旅,而其為了維護自己家族的利益也不會做出不利于楊太后的事情,反會竭力保證皇城的安全,利遠大于弊,還能讓太后安心,他何樂而不為呢
反之,趙昺對于皇后吳曦的親族卻是大力打壓,將吳氏一族趕出了官場,并讓他們的家族子弟十年之內不得參加科舉,以此來削弱后族的實力,讓其難以威脅到太后在后宮的地位。而其他幾位妃嬪,只有陳淑的親族實力最大,伯、叔在六部分任尚書,不過二人皆是自己的親信,且為官謹慎小心,以后可以制衡皇后的親族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