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遣王應麟往鄧城撫軍,此舉看似舉重若輕,其實心中也頗為忐忑。他深知此事雖不能導致第八軍官兵叛離,但是處置一旦失當,難免會讓第八軍陷入分裂,進而導致戰斗力大為下降。而在當前大戰在即的關鍵時刻,是他不愿意見到的,也不希望出現難以收拾的局面。
因而趙昺這一夜盡管不在鄧城,可他依然可以想象的到王應麟此行的艱難,其不僅要說服要前來的眾軍勿要做出過激的行動,又要安撫張霸等第八軍各部主將認清當前的厲害關系,不要因小失大,做出誤國誤己的行為,從而自絕于大宋,再難回首。
輾轉反側一夜,天明后倪亮稟報樊城已經被完全掌控,此戰共殲敵五千余,俘敵七千余眾,荊襄行軍總管史弼和樊城城守阿里罕在城破后乘船倉皇渡江逃往對岸的襄陽,由于浮橋被破壞,船只盡被敗兵搶奪或是焚毀,他們無法追擊,至其逃脫。
戰后清點,由于戰斗短促而猛烈,且主攻方向選擇在相對空曠的城東,且敵軍逃得也快,未及裹挾城中百姓撤離。因而城中房屋多得以保存,百姓遭受的波及不大。清理官廩,共得糧草十萬石,武器盔甲若干,繳獲金銀合六萬貫,蒙元偽鈔三萬錠,文書圖冊部分。
今晨,倪亮已經出榜安民,抽調官兵統計百姓傷亡和財產損失,幫助百姓修葺受損房屋。同時召集城中行會會首,助軍清理街巷,掩埋尸體,商戶正常營業。且開放城中兩門,準許百姓出城采樵,商隊正常出入。一系類措施下,城中民心漸穩,秩序井然,稍后待府衙清理完畢,圣駕便可入城。
趙昺隨后下令拔營起寨,收拾行裝,準備進城。而這時有飛騎進營,送上王應麟的書信,他展箋看罷長舒了口氣。其在信中稟告,在會見張霸等一眾主官后,他們皆表示自己絕無叛宋之心,依然忠于陛下,而此次軍中動蕩皆因上下溝通不暢,導致部分官兵行為過激。
其后,王應麟又向第八軍官兵宣讀了圣旨,表明了陛下的態度。而后其接見了起事的軍兵代表,他們表示了對張霸不肯迎駕的憤懣,以為他陛下不忠,才自發集結欲往樊城迎駕的。他表示陛下對他們的行為十分感激,但是并不鼓勵這種以下犯上的行為,自然也不會追究。他再與眾軍會談后,軍心暫時已經穩定,出營各部已經規建。
在穩住第八軍上下后,王應麟又與張霸單獨進行了會談。張霸承認自己由于私心作祟,辜負了陛下的信任,做出有負圣恩之事,但是絕對沒有被國叛君之意。但現下已經鑄成大錯,他愿意前往樊城見駕請罪,并堅辭第八軍都統之職。
在稟明處理的經過和結果后,王應麟以為當下第八軍雖然軍心稍穩,但是也不宜于大規模的調整各部將領,以免引起新的動蕩。所以他建議以第八軍都虞侯謝明權領軍政事務,一者其對軍中情況熟悉,在各級軍事將領中有很高的威望;二者其在陛下入瓊之初就衷心歸附,這么多年來也是忠心侍君,值得信任;三者其在瓊州曾組織義兵抗元,有領軍職能,只需另遣一員精通軍事的將領為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