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籍記載,據說伏羲隕落之后葬在南郡襄陽的峴山中。世人為了紀念這位遠古的偉大帝王在襄陽的琵琶山上修建了石頭建的伏羲廟,廟中立有伏羲石像一尊,廟前有石制牌匾一付,直到南北朝時香火一直十分興盛。后由于戰亂頻發,隋唐之后便已經荒廢。
如今廟宇已經成了廢墟,但是石像盡管已然風化,長滿了青苔,面目變得模糊不清,但是東西仍在,而牌匾碎裂可拼湊后字跡仍能辨認。這下就實錘了,而趙昺想著自己這是又欠下份債,在收復襄陽后說不得又要掏筆銀子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四時祭祀,以彰顯對先圣的敬仰,凝聚人心。
確定了琵琶山的位置,趙昺暗嘆還是多讀書的好,尤其是在這文化集萃之地。襄陽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孕育了楚賦開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留下了穿天節、端公舞、牽鉤戲、鎖吶巫音、苞茅縮酒等楚風遺俗,還留下了西周鄧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等遺跡。
東晉高僧釋道安在襄陽長達十五年之久,研究佛學,講經弘法,統一佛教姓釋,確立僧律戒規,首創中國僧制,編撰中國第一部佛經目錄,奠定了印傳佛教中國化的基礎,對中國文化儒釋道格局的形成乃至整個漢傳佛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使襄陽一度成為全國的佛教傳播中心。史學家習鑿齒著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等,對中國史學發展影響深遠。
而上承漢末,下啟魏晉,在近百年群雄爭戰、風云際會的三國時期,襄陽更是名人輩出。東漢末年,北方戰亂,劉表領荊州牧,愛民養士,從容自保”,把襄陽治理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成為亂世中一片安寧的“綠洲”,數以千計的士人紛紛來到襄陽。
諸葛亮出世前耕讀的隆中距此不過十余里,在那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謀劃隆中對,襄陽也成為三國鼎立格局形成的源頭;以羊祜鎮守襄陽、杜預上表滅吳方略為標志,襄陽成為晉滅吳、完成統一大業的策源地。還有司馬徽、龐德公、龐統、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謀略精英,經學家宋忠、文學家王粲、書法家梁鵠、音樂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匯聚襄陽。
趙昺常常以三國演義當教材,講授用兵之地,一百二十回的一本書,而其中就有三十二回的故事就發生在襄陽,司馬薦賢、三顧茅廬、馬躍檀溪、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等發生在襄陽的三國故事。而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品格也影響著他的臣僚們。
有了這些引子,使得趙昺一行人在第三天尋找龜山時,當看到本朝李曾伯收復襄樊時的紀功銘摩崖石刻時,就確定無疑了。時宋京湖制置使李曾伯為表彰南宋將士光復襄樊兩城的卓著功勛而刻銘于摩崖上,斗大的字鐫刻在丈五高的崖壁還是十分醒目的。
在此趙昺還看到據說是當年劉備馬躍檀溪之地,而此時不足兩丈寬的河道實在讓他無法與書中描繪的的盧馬忽從水中涌身而起,一躍三丈,飛上西岸,玄德如從云霧中起的場面結合起來,若非看到石嶺上鐫刻的馬躍檀溪之地標志,還真就錯過了。
龜山據襄陽城池不過二里許,橫亙在襄陽城西南,這是遮護城西的最后一道屏障,山勢如突兀中卷起,比之琵琶山并不高大,趙昺依然沒有看出此山酷似龜。遠望峰嶺高低各不相同,東麓望去,一線刀刃,高可及天;西坡觀來,一片郁蔥,林濤沙沙;南山一帶,群山起伏,水闊天空,猶中央尖角。走進狹窄谷道,褐石棱峋,佇立仰望,壁立千仞,錯落欲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