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將的心思用錯了地方,不該欺瞞陛下,不該欺瞞友軍,更不該跟陛下動心眼兒”伍隆起沉吟片刻道。
“朕本來對你給予厚望的,可是你太讓朕失望了。”趙昺厲聲道,“襄陽號稱鐵鑄之城,若想將城池攻下來,那就必須做好不惜代價的準備,稍有猶豫就會前功盡棄。體恤下屬,三思而行,這些都沒有錯,但是不能用錯了地方,那不僅不能減小傷亡,反而會造成更大的犧牲。”
“陛下教訓的是,末將以為手下的兵卒皆是爹生娘養的,我的心就硬不起來,想著能將他們都能囫圇個的帶回去,并沒有其他壞心思。所以每當用兵的時候就想的多了些。”伍隆起的腦袋耷拉下來道。
“為將者要有憫惜兵卒之心,朕以為什么時候都沒有錯。不過可還記得當初你率鄉中義勇勤王,是為了什么嗎”趙昺問道。
“末將當年領義勇勤王,是為了家鄉免遭韃子踐踏,為了鄉親們可以免遭屠戮”伍隆起高聲答道。
“不錯,但你當下已經不是鄉間的豪戶,而是我大宋統兵數萬的將軍,肩負的是抵御外辱,保家衛國的重任。”趙昺沉聲道,“所以你、我的責任就是要將韃子趕出中原,復我大宋疆土,讓億萬百姓免受韃子的欺辱,讓我們的子孫不再經歷戰火,可以安心耕田、讀書,做他們喜歡的事情。”
“實現這個愿望就有人要為之犧牲,朕自在甲子鎮開府起兵,就已經抱著必死的信念,根本沒有想到能夠活到今天。這十余年來,朕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的戰死疆場,當年開府之時的三千人活到今時的還不足千人,他們許多人沒有看到我們收復江南,重回臨安,甚至很多人都沒有活著到達瓊州。”
“朕心中也常常感念,會想他們的犧牲是否值得若非他們追隨朕南征北討,很多人可能會活的很好,已然娶妻生子,過著男耕女織的快活日子。但看看今天,沒有他們的犧牲,我們何以能活到今時,何以金樽美酒,何來高官厚祿,江南百姓何以能免遭蒙元的欺壓因而朕以為他們犧牲是值得的,他們是為國為民而死,死的其所,朕也希望有一天能夠如他們一樣為國為民戰死疆場,馬革裹尸而還”
“陛下,末將愚蠢”伍隆起以頭觸地道。
“朕每次領軍出征,皆會努力記住每一個從朕身邊走過的士兵的模樣,希望凱旋而歸的時候依然能見到他們;每逢大戰,朕常常徹夜難眠,擔心諸多兵將一去不歸,血灑疆場;送到朕案頭的公文每日百千,可朕最怕看到的就是戰報,那不僅僅是告捷,還有傷亡報告,在有些人眼中那可能只是冰冷的數字,可在朕眼里那都曾是鮮活的生命”趙昺好像沒有看到其追悔的樣子,依然自顧自地說道。
“有人說朕好戰,喜歡親征揚名,卻不知道朕殫心竭力的謀劃只是想在戰場上少死幾個士兵,讓他們都能百戰余生。但是朕依然做不到把他們都帶回家,而能做到只是一次次檢討,從中找出錯誤,彌補漏洞,以最小的傷亡贏取最大的勝利。卻不是把玩弄心智,去將自己的責任轉嫁于他人身上,以求得片刻的心安”
“你此次暗中下令讓各部嚴守營寨,避戰不出,以保存實力,今日看似是為了屬下兵將的安危著想。可你卻放任被困于城外的敵軍撤入城中,使得他們又得萬余可戰之兵,可想過明日他們就是阻擋你們登城之人,而戰死的兵卒就是死于你昨日的縱敵”
“末將該死,不求陛下饒恕,只求讓末將戰死于襄陽城頭,以贖今日之過”伍隆起連連叩首,聲音哽咽地道。
“你如此,朕更不敢讓你率軍攻城,退下吧”趙昺頗為失望地輕嘆口氣道。
“陛下,請給末將一個機會,再不敢心存僥幸”伍隆起并未起身,而是再叩首道。
“起來吧”趙昺定定的看了他片刻,輕嘆口氣道。
“謝陛下”要說伍隆起進帳前還為自己的得逞而沾沾自喜,竊以為得到了陛下的寬赦而暗自慶幸,但此時卻如履薄冰,心中大有戰戰兢兢之感。當下再不敢以此要挾,順從的站起身,挺身肅立一旁。
“攻襄乃是關系我大宋以后幾十年,乃至百年的大事,這就要求你我君臣皆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當下襄陽云集十數萬大軍,朕不缺一個敢于慷慨赴死、奮勇登城的勇士;缺的是一個能夠統率萬軍,有勇有謀,敢于擔當,能夠奪取襄陽城池的將帥。你能行嗎”趙昺在帳中踱著步轉了幾圈,在其面前立定,盯著他的眼睛沉聲問道。
“末將可以做到”伍隆起沒有立即回答皇帝的問話,而是沉思了片刻,抬頭挺胸迎視著陛下犀利的目光,堅定地朗聲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