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由來”王應麟對于這件事倒是持支持的態度,見小皇帝尚有顧及,卻也沒有著急表態,而是想知道陛下對此知之多少,以便再做解說。
“朕以為三省六部制應該源于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之制,盡管后世官制和名稱各朝各有不同,且職能有所調整,但政治功能和社會地位未曾發生根本的改變”趙昺言道。
當初他來到這個世界,對于繁雜的官制和名稱、職能很是苦惱了一陣子,逼的他差點發瘋。可當皇帝連官制都弄不清楚,豈不成了笑話,所以他一邊學習,一邊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調整,總算弄清楚了來龍去脈,但其中演變卻不大明了。
但三省六部制的演化還是清楚的,簡單的說就是種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若最遠有史考證的話可以追溯到周朝封爵體制:公、侯、伯、子、男。經歷了春秋戰國后,由秦始皇始立三公制,此后漢朝到魏、晉、南北朝都是采用的三公制。而三省制,名義上始于隋唐,宋元沿用,至于明清時期的內閣制也是由此演變而來。
嚴格說來,秦漢開始中國歷史上才正式有統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國,更像一種封建的統一,到了秦漢,中央方面才有一個更像樣的統一政府,秦漢所轄的各地方,不再是封建性的諸侯列國并存,而是緊密隸屬于中央的郡縣制度的行政區分了,所以三公制可以直接從秦漢時代算起。
“陛下所言不錯,但二者之間也是大不同的。”王應麟捋捋胡須道,他長期擔任吏部尚書,對此了解的極為深刻,也更有發言權。
“首先兩者的官制結構不同。三公九卿制度管轄繁雜,無論庶務、軍事、監察盡為一體,皇室家政與國政混為一談,家國不分;而三省六部制則是集決策、核議、庶務為一體,各部間的自有事務分工,彼此間相互制約。”
“其次三公九卿制下的丞相只有一個,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集決策、核議與行政之權于一身,諸事可一言而決;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長官皆可稱相,分理諸事,相互制約,以免集權于一人。再有三公九卿制的確立使權力集于中央朝廷,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則使集權制度趨向于完善。”
“朕明白了。”趙昺點點頭道,“秦漢之三公九卿制度,宰相可以獨攬大權,謂之獨相。而三省六部制度則是三省職權相合才等于一個秦漢的宰相,而監察之權還獨立在外,可謂之群相治國。也便是秦時宰相李斯與權閹趙高就能私改詔書,以胡亥繼位。三國時期權相曹操就可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斷朝綱。”
“陛下其實是擔心若是恢復三省制,會導致皇權旁落,相權獨攬朝政吧”王應麟聽出皇帝言下之意,想想還是直言相告道,“依照字之原意,丞是副貳之意;所謂相,亦是副。皆為皇帝之佐官,仍以皇帝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