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聽著王應麟的解說,其中頗有新意,也有別于自己的理解。丞相依照文字學原義,就如現俗稱嬪相,這是新郎新娘的副,新郎新娘不能做的事,由嬪相代理來做。所以丞是副,相也是副,正名定義,丞相就是一個副官。是什么人的副官呢他該就是皇帝的副官。
現代的國家組織政府往往是一個一個人,不再是一個一個家。不過在秦漢乃至魏晉南北朝,還留下一個很大的問題便是皇室和政府的關系。皇室是不是即算政府若把皇室和政府劃開,這兩邊的職權又怎樣分這是秦漢時代首先遇到的一個大問題。
而拿歷史大趨勢來看,可說中國人一向意見,皇室和政府是應該分開的,而且也確實在依照此原則而演進。皇帝是國家的唯一領袖沒有問題,而實際上政權則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國家的元首,象征此國家之統一;宰相是政府的領袖,負政治上一切實際的責任,他們之間也就是一把手二把手的關系。
不過皇權和相權之劃分,這也是古代政治史上的大題目。當時皇帝和宰相,各有相關的機構,但兩邊的組織,大小不同。
漢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與尚書。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飲食起居。只有尚書是管文書的,這真正是皇宮里的“秘書”了。但漢代開始的尚書,其職權地位本不高,后來才愈弄愈大,最先尚書不過只是六尚之一,也就是皇帝的辦公廳而已。
宰相的秘書處呢共有十三個部門,即是當時所謂的十三曹,一個曹等于現在一個司。宰相府下就有十三個機關。這相府十三曹,此諸曹比之皇室的尚書所管范圍大得多,而且此十三曹的權位也很重,就像后代的專部大臣。其實可見漢代實際事權,照法理,該在相府,不在皇室,宰相才是政府的真領袖。
漢代中央政府的組織,就是三公、九卿,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管監察,輔助丞相來監察一切政治設施,它是副丞相。且按照漢代慣例,先做過了御史大夫,才得升任為丞相。
太尉雖與丞相尊位相等,實際除卻軍事外,不預聞其他政事。因此當時最高行政長官實在是丞相,皇帝實際上不能管理一切事,所以由宰相來代理,且他還要管及皇帝的家務。
不過事實上,宰相既要掌管國家政府的一切事情,便沒有閑工夫管皇帝的家事,于是在御史大夫,設有一個御史中丞,他便是御史大夫的副,這個人就住在皇宮里,御史中丞隸屬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隸屬于宰相,相當于皇室一切事仍由由宰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