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皇帝并沒有讓大家背鍋的意思,讓眾人心中大定,但是如何應對此事,他們還是不敢妄言。畢竟事情牽扯面太廣,陛下又沒有表明處置學亂的態度,讓他們也無法因事施策。而一旦處置失當,即便陛下不會追究,可洶洶之勢下,誰也不知道結果會走向何方。
趙昺看看眾人皆沉默不語,也清楚他們的心思,因為每次學亂都會引發朝廷動蕩,而宰執處理學亂也是愈加謹慎。而大宋朝之所以學亂不斷,也是右文政策的必然結果。宋代興學使得官學學生的地位大大提高,學生人數空前增多,官學生特別是太學生不可避免的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但是以趙昺所知兩宋時代的學亂還是大有不同的,其議政風氣也是有所轉變的。在北宋時期,士子們大多游離于政府之外,以獨立的口吻針砭時弊,臧否人物,太學生上書也只是單純的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隨著宋朝內憂外患的不斷加重,年輕的太學生們終于按捺不住了。
徽宗年間,蔡京復掌朝政而斥逐張商英之時,太學諸生就上書訴其冤;何執中取代蔡京而為相時,太學生中亦有詣闕上書言事者。但此時的議政主要通過上書來實現,但大多都不成功,難以形成真正的影響。然而外族的入侵令太學生們奮而起立,開始了中外歷史上有名的一次大規模伏闕上書之事。
太學生在欽宗即位時就上書指斥蔡京、梁師成、李彥、朱勔、王黼及童貫為六賊,力陳其罪。靖康元年,金兵一路勢如破竹,迅速侵入中原并包圍了汴京。在此形勢之下,欽宗聽信宰相李邦彥之言,罷免種師道及李綱,商議議和之事。
陳東等三百名太學生聽聞此事,遂至宣德門外遞上請愿書,要求罷免宰相李邦彥,重新起用李綱及種師道。學生的和行為,贏得了京師民眾的同情與支持,而后竟“軍民不期而集者數萬”。太學生通過學生運動的方式來干預政治,這令議政運動迅速達到高潮。
憤怒的學生與群眾用瓦片擊打退朝而出的宰相李邦彥,“邦彥疾驅得免”。皇帝派出的內待就無此幸運。被“而磔之”。欽宗在宮內搖擺于武裝鎮壓與服軟從眾之間,在聽說宣德樓前廣場上禁軍已與請愿群眾接觸而退回后,欽宗急召李綱及種師道,并授予他們官職,請愿群眾方才漸漸散去。
陳東所領導的太學生以上書請愿的方式取得了成功,他開以學生運動干預政治之先河,成為后世景仰的榜樣。在此之后的兩宋易代之際,更是不斷的有太學生上書論事,宋廷大多采取了優容的態度。到了孝宗時期,南宋因隆興和議的簽訂而漸漸安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