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知道歷朝皆設有常平倉,設置倉廩欲州郡,用來向老百姓征收稅糧的倉庫,除了用于盛放糧食物資外,還有調解糧價的作用,防止糧賤傷農的事情發生。再一個的作用就是在發生災害時,可以就近用于賑濟災民,但是由于承擔著國家儲備的作用,由朝廷直接遣官管理,地方州郡在沒有朝廷旨意的情況下也是不得動用的,使得其賑災的作用被削弱。
而所謂義倉則是隋文帝時負責管控朝廷財政收支的長孫平,給隋文帝出了一個主意。長孫平說,天下州縣常遭受水旱災害,老百姓常陷入饑荒。如果可以在每年秋收的時候,以戶為單位,讓每戶人家按貧富等級,拿出一些糧食來,最高額度為一石,儲存在設于基層鄉村的倉庫之中,到了災年再拿出來賑濟災民,就能及時賑災。
隋文帝沒理由不喜歡這個建議第一,它不需要官府多出一分錢;第二,它還有望在饑荒年份減輕常平倉的賑災支出。這個設在基層鄉村、用來儲存老百姓所交饑荒保障糧的倉庫,可以叫義倉。在這個制度當中,官府只是一個倡導者,出糧的是里社的普通民眾,負責管理糧庫的是基層“社司”,糧倉也建在基層里社之中。
在趙昺看來,義倉就相當于現代的民間互助基金,平日大家自愿拿出些閑錢集資,由信譽好的人負責保管,當誰家有困難的時候,就從中支取部分對其進行救濟。其中有做買賣的出現資金周轉困難的,也可以從中借貸,并支付利息,來保證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官家,可知義倉還有另一個名字嗎”雷妍看陛下對此十分有興趣,沉思片刻問道。
“還叫作什么”趙昺隨口問道。
“還叫社倉”雷妍見小皇帝不知,才說出答案。
“叫作社倉,還是叫作義倉,其中有什么不同嗎”趙昺覺得叫社倉也沒有什么不妥,畢竟是由里社來負責收取和管理,叫什么名字又有什么關系呢但他自不會以為雷妍,像孔乙己似的在跟自己賣弄回字有多少種寫法,肯定是另有所指,便笑著求教道。
“隋文帝給此新政定下的名字就是社倉,而其支持公孫平此議也是另有原因的,因為朝廷可以借此向百姓變相的再征一次稅糧。”雷妍言道,“在實施義倉十年后,恰逢關中大旱,隋文帝下旨北境各州社倉轉交各地州縣掌管,解除社司收貯糧食的職權;百姓向社倉交糧的方式,也由帶有自愿的勸募,變更為按官定統一繳納。并在詔書中,公開將給社倉繳糧稱作交稅。”
“哦,原來如此”趙昺點點頭,心中卻苦笑不已,看來當皇帝的沒有一個是好東西,隋文帝也算是史上明君了,卻也極富心機,蓋義倉為社倉就為以后挪用義倉之物打下了埋伏。他想想其后的煬帝三征高麗,開挖大運河,修建揚州行宮等,開支更為浩大,笑笑又道,“文帝尚且如此,那繼位的煬帝自然也不會手軟”
“陛下圣明”雷妍施了一禮笑道,“史載大業中年,國用之物,并貸社倉之物,以充官費,故至末途,無以支給。煬帝錢不夠花,他就就直接把社倉里的東西賣掉,直到把社倉賣空,以致關中大災,朝廷再無力賑濟,流民紛紛揭竿而起,盜寇橫行,舉國動蕩,隋滅唐興。”
“唉,本是為民的善舉,但是最終成為惡政,真是讓人惋惜。那其后唐應該吸取其中的教訓了吧”趙昺嘆口氣道。
“德妃妹妹熟讀唐史,對于此最是了解,我先喝碗熱湯”這時王德遣人送上新做的吃食,雷妍笑嘻嘻地道。
章屏只是嗔怒的瞪了雷妍一眼,也沒有拒絕,接過話題給皇帝講史。政權雖然鼎革,但“社倉”這樁變相之稅卻被繼承了下來,倉庫由官府掌控,設在州郡而非里社,但正式名稱換回了“義倉”按官方說法,征收這筆稅糧的目的,是為了“每有饑饉,則開倉賑給”,也就是防備災荒,給唐朝民眾一種生存保障。
唐太宗時代,“義倉稅”的征收方式是按田畝的多少來算,每畝須繳納兩升土地上的糧食出產。唐高宗覺得這種征收方式太麻煩了,每年秋收都得派人去基層查驗土地的畝數、確認種的具體是什么,于是又恢復了隋文帝的老辦法按戶納稅,最富有的上上戶納糧五石,依次遞減;而且不管有田沒田,是農民還是商人,都得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