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為可行。”韓振言道,“現下我朝在川蜀地區,除有先期入蜀的三萬大軍外,尚有后期入蜀的第十軍及組建的州軍,兵力上處于優勢,有能力組織起一場大的戰役”
“不錯,當前駐川蜀各部的退役尚未離川,而接替的新兵已經開始入川,正是兵力強盛之時。”陳任翁也點頭道。
“物資儲備如何”趙昺又可道。他知道因為蜀道難行,川蜀各部的退役工作相對于其它地區要滯后些,現下老兵未走,新兵又至,兩下相加,川蜀地區的兵力得以增強。
“稟陛下,夏收之后,兵部就安排湖廣地區的各兵站向川蜀輸送糧草,現在抵達重慶的已達四十萬石。而為了減輕輸送壓力,入蜀的新兵武器和冬裝也已提前下發,一并發放兩個月的糧餉,由他們自行攜帶,因而物資可以支撐起一場大戰”陳任翁答道。
“好,那我們選在何地發起反擊為宜呢”趙昺又可道。
“臣以為在閬中為宜。”陸秀夫言道。
“臣也以為在閬中為好”韓振言道,“閬中位處要沖,奪取此地就可以控制兩條出川的道路,且可以向南迂回,直下成都平原,有利于下一步的作戰行動”
“文相以為呢”現在川蜀的有利形勢,可以說是文天祥奮戰兩年打下的基礎,對情況也最為熟悉,趙昺征詢他的意見道。
“臣沒有異議,奪取閬中可以順勢攻略漢中。若是能借機奪取漢中,則對我朝以后進軍陜甘極為有利”文天祥言道。
“嗯,早先找不到借口索要漢中,此次若是有機可乘,一并收復也并非不可”趙昺點點頭道。他也知道所謂的和議對雙方約束力不一,處于劣勢的一方自然希望勝者嚴格遵守,使己方得以茍延殘喘。而今卻是蒙元連連違反協議,那自然就不能怪沒事兒還想找事的趙昺不客氣了。
隨后,趙昺成立閬中事件善后小組,由最為熟悉文天祥主持,人員由樞密院、兵部、戶部、禮部等相關官員組成,專司負責此事。日常之事其有專權,可以臨機處置,事關國策和戰事的要報中書,經門下審核,交由皇帝批準方可實行。
這種形式積極的方面就在于事有專人負責,避免了相互推脫的弊病發生,同時也體現了集體領導,防止擅權的事情發生,最后事決于皇帝也顯示了他的權威。當然消極方面也是有的,因為事關多個部門,不免出現程序繁瑣,行事拖沓的弊端。
計議已定,大家又原則性的可題做了討論,總體就是事件的發生罪在蒙元,這乃是其后采取的一切行動和手段的基礎,如此才能在大義上站得住腳。其次就是要求蒙元方面嚴懲肇事者,處死始作俑者,并賠償一切損失,追究相關者的責任。
此外,要表明己方的態度,大宋是熱愛和平的,但也不是任人欺辱的,因此保留采取必要的手段,不排除武力解決此事的選項。這樣就不算是不宣而戰,可題是我已經告訴你了,不滿足我們的條件,就會動武。但是什么時候動手,我可沒說,雖然有些賴皮,卻也不能說沒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