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趙昺所知首先“守內虛外”是當時北宋消滅割據、抵御外患的需要。一方面,北宋建立之初,全國還有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政權的存在。為消滅這些政權,宋太祖趙匡胤及趙普等人在充分估計自身軍事、經濟實力的基礎上,經過再三權衡、深思熟慮,確定了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戰略。
為此,北宋政府便集中重兵、選派宿將,守衛北部要點。開封以北地勢遼闊、平坦,北宋政府駐重兵于京師及附近,既有利于應付北方邊境及各地之急,又可防止“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現象的出現。這樣,在任何情況下,皇帝隨時都可調用禁軍。
另一方面,北宋定都開封,而開封地處平原,不像洛陽、西安、北京那樣有山川之險,加上此時遼國勢力蒸蒸日上,幽云十六州的割失,更使北宋失去了抵御契丹貴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因此,要抵御邊患,北宋只能以兵為險,駐重兵于京師,以成強干枝弱之勢。
其次,“守內虛外”是當時北宋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的需要。宋太祖親眼目睹五代各國的交替情況,自身也靠兵變取得政權。所以,宋太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籠絡和防備內部問題上,沒有足夠的決心來解除外患。他首先考慮的便是如何保持穩定并擴大統治基礎進而加強集權,尤其是軍權。
太祖擔心如果還是精兵布滿天下,則就地稱亂的局面仍還有可能出現。因此,其要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叛亂,就必須牢牢地控制、掌握禁軍。史書云“太祖鑒前代之失,集精銳于京師。”由此可見,宋太祖將禁軍駐防在京師,是總結前代之失、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再次,“守內虛外”是當時激烈的階級矛盾的產物。宋太祖是靠兵變取得政權的,沒有親眼目睹農民戰爭的威力,因而他不僅沒有采取措施去緩和階級矛盾,反而使矛盾不斷激化。
其一,北宋通過科舉制、恩蔭制等途徑,大肆扶植地主階級,給他們種種優厚待遇,以換取他們的支持。其二,北宋不僅繼承了唐末五代以來的大部分雜稅,而且還采取“不抑兼并”和“田制不立”的政策,縱容地主階級兼并農民土地,使土地兼并空前發展,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其三,由于地主階級逃避差役,北宋政府大大加重了農民的差役負擔,甚至有的地區出現“下戶半曾差作役”的狀況。其四,北宋政府還把沉重的官俸、軍費開支及后來的“歲幣”負擔轉嫁到百姓身上,大肆壓榨人民。
所以趙昺以為主要還是這種“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于萬民者,不留其有余”的政策下,階級矛盾一開始就十分尖銳,使北宋統治者感到十分恐懼,擔心百姓作亂。所以要時刻防備,從而駐重兵于京師以防不測,也是北宋當時的形勢所需。
當然后繼者此后依舊堅定不移的執行這項政策,還與對外戰爭的頻頻失利有關。太宗曾兩次對遼大規模用兵,以圖收復燕云十六州,改變被動的戰爭態勢。但由于各自為戰、策略失誤等原因,經過高梁河和岐溝關等戰役失敗后,朝廷上下漸漸失去了進取決心,也存在普遍的恐遼病。
因而后代的繼任者放棄了收復失地的計劃,把政策重心重新轉向對內,對遼采取消極防御的政策,后來的“澶淵之盟”便是“守內虛外”的產物。而此策對于鞏固統治,防止民變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成為成為契丹、西夏及后來的女真貴族屢次攻宋的重要因素,最終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南渡之后,為了對付不斷南侵的女真,宋廷不得不依靠地方軍頭抗金,在形勢緩和后也曾試圖收歸兵權于朝廷,但也不得不做出妥協,保留幾個大的軍鎮。而蒙古滅金后,敵人雖然變了,但是形勢反而更為緊張,禁軍在戰場上的無能,讓朝廷愈加依靠邊軍和地方軍。
在后期,朝廷一直也試圖控制地方勢力,其間的斗爭也是極為慘烈,但是在天下大勢之下也不得不屈服。而呂氏的降元讓長江防線崩潰,最終導致了滅國。所以在新朝進入江南后,對于軍隊的部署朝臣們還是傾向于內實外虛之策,避免新的軍頭產生,在內里腹地沒有布置禁軍,只靠少量的州軍維持地方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