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體系中古今相似,如果要以維持和平為衡量標準,大家會發現,在處理實際問題的時候,進貢體系是更優越、更有效得多。之所以大力主張國和國之間地位平等,主要是擔心只要有不平等,大國就會欺負那些小國。
但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是強漢、盛唐,還是所謂的弱宋,周邊的藩國間可以說少有沖突,那就是因為有中國這個老大,因為存在這不平等關系,這就意味著有了可以替自己做主的人,有了大家一致認可的仲裁權威。
所以只要外藩們承認中國是老大的地位,接受中國的冊封和賞賜,它也負責保護這個小國家的安全,各方面優先考慮這個小國利益,甚至都不會去干涉藩屬國的治理,更別說還有興趣去占領他們的國家,所以他們非但沒有欺負藩屬國,反而還會為藩屬國很多安全保護。
當然,進貢體制已經湮滅在歷史中,以后也絕沒可能再恢復這種體制了,而趙昺卻知道在現代的國際政治中的實質上,在很多區域依然還存在進貢體制的影子。由此可見,但凡這種國與國之間實際上的不平等,存在有一個當家作主國家的地區,反而基本都比較和平。
既然政治上有利,經濟上獲利,為何海貿最為繁盛的宋元都曾試圖進行海禁,趙昺覺得宋元兩朝海貿極為發達,但由于私人海商往往漏稅、逃稅,貿易量巨大的同時,國家獲利甚少,覺得做得是虧本買賣。因此宋、元兩朝都曾嘗試過海禁,結果卻因為政府控制力不強而作罷。
而明朝曾經遣鄭和六下西洋,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外,其實本質還是為了擴大海上貿易,但后期要實施嚴格的海禁政策呢趙昺想來想去,他發現主要原因竟是被某些人玩兒壞了。
趙昺知道明史關于“有貢則有賜”的記載又很多。一般在通常情況下明的回賜值要比日本的貢品值高出一至四倍,有時甚至高出十余倍,除了貢品和使節們的自進物外,還有朝貢使節和船員水手們帶到明朝出售的附載物,明朝收買部分商品的貨款叫給價,給價往往也高出市場同類貨物價格的一至四倍,甚至更高。
另外明朝在迎送朝貢人員,為其準備衣依住行方面也耗費了巨大開支。朝貢使團自到大明起到回國止,不僅口糧、延途開銷等,而且進京貢物的往返一應腳力,全由明政府供應,甚至回國途中口糧也撥給三十日份。所以從明朝的回賜、給價以及對朝貢使團種種的優厚待遇中,朝貢使團擺明了在明朝得到了大量的經濟實惠。
在世人的認知中朱元璋的出身在歷代開國皇帝中最屌絲,但趙昺發現他老人家搞朝貢貿易可不是打腫臉充胖子,而是有暴利需要。其的朝貢貿易是中央政府壟斷的不平等交換,且中間的套路極多,可謂是即掙足了天朝大國的面子,自己也落了實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