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可能興起的蝗災,趙昺有些束手無策,畢竟除了那些偏門左道,他并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而以他所知中國歷史上蝗災被有效控制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曾花了大力氣查明蝗源地,之后通過修水利、墾荒等各種方法,徹底把這些地方改得不適合蝗蟲產卵,再加上推廣藥械才逐漸讓蝗災成為了現代的年輕人“聽過沒見過”的東西。
不過趙昺也清楚蝗災在歷史上肆虐已經幾千年,歷朝歷代肯定有治理的方略,這些方法即便不能徹底消滅蝗災,定然也能遏制蝗災的擴大和蔓延,于是他命秘書監查閱史書,走訪民間,盡快整理出一份滅蝗的相關資料供自己參考,起碼讓他有個感性的認識。
與此同時,趙昺也要求三省拿出治蝗的方案,并由戶部牽頭,各部配合盡快著手實施,爭取將蝗災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減少損失。且要做好一旦抗災失敗后的處置工作,及時賑濟災民,防止形成流民潮,導致災情四處蔓延,引發動亂。
秘書監別看人手少,但是個個精明能干,趙昺的口諭一下,幾個司的人員分工合作,立刻全心投入,查找史料,走訪相關人員,僅用了一天兩夜的工夫就整理出了一份資料,比省部先一步送到了送到了他的案頭。
趙昺看過還算是滿意,其中對于歷史上蝗災的記錄還算詳細,但是對于如何治理方面卻比較簡略。他對此倒也能理解,畢竟他們的學識和經歷方面也有局限性,不可能獲得第一手的資料和親身體會,所以只是摘抄的史料和親歷者的敘述,不過這些對于當下也夠了。
按照他們呈上的資料所言作為擁有悠久農耕文明的農業大國,華夏先民們早就對蝗災有所記錄,并開始探索治理之道。最早關于蝗災的記載,出現在詩經螽斯篇中的“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而“螽”古語中即為蝗蟲。
最早出現在史料中關于蝗災的明確記載,出現于春秋桓公五年中,“秋,大旱,螽。”在春秋時代,史書有著“凡物不為災不書”的慣例,因此史官將其記入史冊,可以推斷當時的蝗蟲已成大災。而在那個記錄統計尚不完善的時代,有明文記載的蝗災就有十二次。
進入秦漢以來,農耕文明的發展,是歷朝歷代對蝗災都有了愈發重視的態度,在史書中對蝗災及其治理方式都有了更加詳細的記載。從史籍中來看,幾乎所有史書中都有關于蝗災的詳細記載,而且是朝著越發詳細的方向發展。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國家動亂,史書中缺少相關蝗災的記載,但在南北朝的史書中仍可見蝗災的相關記載。宋書五行志晉懷帝永嘉四年“大蝗,自幽、并、司、冀至于秦、雍,草木牛馬毛鬣皆盡”可見此次蝗災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