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琢磨透了其中的道道,只是在廷議上說此書不錯,參會之人能坐到當前的位置上,哪個不是通透之人。會后,立刻命人尋來通讀,然后立刻刊印,并以此作為指導救災抗災的藍本,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從而一場初現的蝗災在上下的努力下,在尚未形成飛蝗的時刻就被撲滅,沒有形成大范圍的災害
轉眼進入了五月,天氣日益炎熱。此時蒙元方面傳來消息,鐵穆耳已經護送真金靈柩離開大都前往上都,賀惟賢率領左翊衛軍護送。這標志著蒙元的汗位之爭已經進入尾聲,人心思定,兩國邊界地區日趨穩定,商貿往來卻越來越紅火。
不過這時趙昺并沒有放松戰備,沿邊的禁軍雖已后撤,防務交予各州府邊軍,但依然在加緊訓練。同時樞密院和兵部也會同高級將領在研討再次北伐的策略,制定作戰計劃和應急預案。
秘書監的工作除了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公務外,還取代了部分翰林院的職責,要為皇帝出謀劃策。而近日樞密院上報了對蒙元作戰的方略,一幫胥吏們便就此展開討論,而路過的趙昺覺得他們說的很有意思,便也坐下旁聽。
樞密院制定了兩套作戰方案,一是以川蜀為基地向北展開進攻,奪取陜甘,圖謀漠南,切斷蒙元向北的通路,從而為將蒙元主力聚殲于中原地帶贏得戰機;另一個方案是集中兵力于淮北地區,向北展開攻擊,攻略河南、河北,直取大都,收取燕云地區,實現將蒙元逐出中原的戰略。
針對這兩個方案,秘書監也分成了兩派。以倪亮和徐無難兩位軍事將領為首的主張西進,他們以為奪取陜甘,占據漠南,則可以毀掉蒙元的根基,斷其歸路。從而避免蒙元殘敵北竄,依舊以漠南草原為根據地南侵,導致邊患不斷,不得不在邊境地區屯駐大量的兵力。
而以陳識時為首的文官們則支持東進方案。他們以為川蜀交通不便,以現在的狀態無法支持大軍作戰,仍需要從江南和湖廣調集糧餉輜重,勞師遠征給朝廷帶來極大的經濟壓力。而且從川蜀出兵是仰攻,部隊又難以展開,一旦失敗損失慘重。
但當下我朝已經占據應天府一線,又有運河之便,便于調集兵力,運輸物資,又利于大軍的展開,即可突破一點長驅直入,又可分路進攻迂回包抄,還能利用水軍從海上登陸,配合作戰。且一路北上沒有險隘,攻取大都意義重大,等于摧毀了蒙元政權,報了滅國之仇。
“張郎官,汝支持哪個方案呢”兩個方案可以說各有優勢,同樣也有缺陷,眾人爭的很厲害,而張頌在旁若有所思,一言不發,趙昺看向其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