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年的勵精圖治,大宋政通人和,官吏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加之武功顯著,已然初現盛世跡象,而趙昺的威望也隨之達到一個新高度,歌功頌德的聲音也隨之調子越來越高。
讓趙昺哭笑不得的是在例行舉辦的廷筵上,主講的陸秀夫沒有如往日講經釋典,卻是講了唐代的開元盛世。可讓人納悶的是其并沒有說治國之策,而是說起玄宗。盛世來了,大唐盡管隱憂不少,但總的看來形勢大好,玄宗也就飄飄然了。
玄宗朝最后一個賢相張九齡,按照老規矩,覺得不合適的事就反駁,宣稱不奉詔。唐朝的規矩,如果一項政令,宰相不認可,即使皇帝堅持,也沒戲。除非皇帝罷免了宰相,找人另議。如果是以前,當然是皇帝讓步,但是,此時的唐明皇李隆基,已經飄起來了,當然不肯再忍。
趙昺聽到這就已經明白了,陸秀夫是借此敲打自己呢果然接著就說起了歷史上王朝政治的三大禍患,宦官、女主與外戚專權。已經飄飄然的玄宗此時在頌德聲中脾氣漸長,聽不得雜音。但對身邊的宦官和寵妃膩了吧唧的甜話兒,也就聽得進去了。
李林甫就了走宦官和寵妃的路子入閣為相,而他的貢獻,就是暗中迎合,讓皇帝保持良好自我感覺。他對御史們講皇家儀仗隊里的立仗馬的故事,不要他們亂說話,最好不說話。而亂說話的御史周子諒,居然真的被皇帝殺了,這下,御史們就真的成為一聲不響的立仗馬了。
李林甫秉政二十余年,陰掉不少人,但皇帝信任的宦官高力士,他不會碰,皇帝崇寵信的陳希烈,他也不碰。后來憑著楊貴妃上來的楊國忠,他更不敢碰。搞掉的人,固然罪非其罪,但都是皇帝的旨意。但凡哪個人有皇帝恩寵在,他連碰都不會碰。
為了保證自己宰相之位,李林甫阻止文臣出任邊帥,立功然后再任宰相,影響了他的權勢,所以勸玄宗專任番將,番將無文,無法做宰相,所以,他可以一直維持老大的地位,結果導致了安史之亂。
趙昺知道他們是好心,防止走了歪路。但也覺得好笑,歷史各王朝出問題,其實根源在政治制度出了問題,而皇帝制度本身,就存在這些隱患,這需要皇帝時刻注意,嚴防死守,才能避免出事,但有松懈,就會有麻煩。所以這個問題基本無解,誰能保證每個皇帝都有良好的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