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毛葫蘆也只是鄉人自發組織的民團一類的武裝力量,政府拿得出真金白銀來犒賞,支持政府的義兵自然紛起。而且多有礦工參與,“內、召、盧氏之間,多有礦徒,長槍大矢,裹足纏頭,專以鑿山為業,殺人為生,號毛葫蘆”。
這些悍不畏死的亡命之徒主要分布在豫西和京東等暴亂頻發的地區。豫西連結川、陜、鄂三省,地形結構復雜,山區面積廣大,官府控制相對疏松,山民勇猛彪悍。朝廷最先在金、商等地招募毛葫蘆軍,最初編制為“七人自相團結”。朝廷招募后規模不斷擴大“其人千百為群”,由角腦進行約束,角腦為頭目的別稱。
真金白銀賞出來的武裝,只用來保地方平安趙昺以為未必,大元沒那么富裕。以他所知直到蒙元至正十四年,元政府設立南陽等處毛葫蘆萬戶府,“募土人為兵,免其差役,令討賊自效”。
當時,江浙鹽販張士誠于高郵地區率眾抗元。元廷派軍討伐,毛葫蘆軍即為先鋒,“及抵其城下,毛葫蘆軍已有登其城者矣”。明洪武元年,徐達北伐,進入河南,盧氏一帶的毛葫蘆負隅頑抗,明軍敗之。此后,毛葫蘆殘部被明廷收編,長期沉寂民間,成為地方民兵。
由于毛葫蘆兵用起來實在方便,在大明王朝的下半場,毛葫蘆兵才再度崛起,他們參與了明代一系列的戰爭,被頻繁征調各地,在解除國家內憂外患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極大彌補了政府軍的缺陷。他們雖不是主力,但從未缺席,成了大明后半場當之無愧的救火隊。
但是能否成為當下阻礙自己收復中原,幫助蒙元續命的救世主呢趙昺認為肯定會給自己造成些麻煩,卻無法阻擋自己北伐的腳步。
因為從軍事角度上來分析,首先是毛葫蘆兵自身戰斗能力的局限性。縱觀毛葫蘆兵的履歷,可以看到這支出身豫西的武裝力量擅長翻山越嶺搜索游擊隊,但不擅長平原列陣。其在南方水網密集之地戰斗也毫無優勢。而且,朝廷調集各路地方軍共同行動,除了戰術上考量外,更是為了防止由單一軍隊平亂而導致的坐大現象。
其次戰爭空間跨度范圍極大,毛葫蘆兵作為地方武裝,在組織調遣上難以統一協調。如果軍隊自主性強,任其發展將對朝廷構成威脅,也難以建立起長期有效的互信機制。所以在其發展過程中朝廷定先是賞賜拉攏,隨后嚴加防范,對毛葫蘆軍加以限制,削減軍隊數量。征調其他地方后,也會受相應的上級指揮官的調度,由監軍進行嚴密的監控,不會任其壯大。
總之,一支新興的地方武裝也難以改變歷史的大勢,不會成為蒙元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