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清楚當下蒙元形勢,如前所想已成諸王割據,群盜爭雄的局面。那些奉調進入中原地區的宗王軍和侍衛親軍,雖然成為防御大宋進攻的支柱,但是也成了動亂之本。短短數年時間,他們已經做大,朝廷難以遏制,地方畏之如虎,豪強恨之入骨,而諸王之間也是矛盾重重,為了各自利益沖突不斷。
在這種政局混亂不堪,地方官府面臨一連串的軍事危機下支撐不住了,宗王軍他們無權調動,且也用不起。而地方鎮軍早已糜爛不堪,毫無戰斗力,根本無力鎮壓盜匪。于是他們不得不另想辦法,將目光放在了當初真金力主建立的鄉兵身上。
鄉兵其實就是亦兵亦民的民兵組織,他們農閑時訓練,忙時耕種,裝備和兵器自備,保護家園抵御盜匪,國家不給軍費,但是這些鄉兵此時已經是各地豪強和大戶的私兵。過去忽必烈擔心世侯叛亂,通過分化瓦解將他們的軍隊肢解,削除了兵權。
而今在朝廷勢衰,為遏制宗王軍的情況下重新組建,那些曾經的世侯有錢有經驗,他們便以建立鄉兵為名,招募逃民組織訓練,并糧餉和土地,使他們成為自己的私人武裝。地方政府發現這些鄉兵戰斗力遠勝鎮軍,打仗悍不畏死,盜匪不敢掠其鋒,且管理方便。
于是乎朝廷便開了募兵的口子,讓各地州府可以募集非軍戶參與軍事行動,剿滅匪患,保境安民。如此就有一支被稱為毛葫蘆的特殊群體誕生,他受雇于朝廷作戰,一時成為地方武力的支柱,連那些宗王軍也不敢輕易招惹他們。
早在北伐時期,趙昺就著手布置事務局收編韓寇和盜匪,在京東一帶活動,負責收集情報制造混亂,為來日再戰支援。這些組織于是在大宋的支持下,利用蒙元亂局迅速發展壯大,他們占據險地結寨自守,襲擊官軍,劫掠商賈,不斷發展壯大。
但是最近這些武裝遇到了對手,遭到毛葫蘆軍的進剿,許多山寨被攻破,損失慘重。趙昺起初聞報后十分驚訝,以他所知歷史上確實興起過這么一支武裝,不過他們起源于元末亂世,興起于明代,現在提前出現了。可想想也不奇怪,自己現在把蒙元折騰的夠嗆,使得其的末世提前到來了。
以趙昺所知,毛葫蘆兵其實就是蒙元朝廷的雇傭兵,而之所以獲得這么個奇怪的稱呼,還是源自于他們的武器。我們今人射箭說裝箭的容器叫箭囊,或者叫箭筒,箭袋,反正不離個箭字。古人則管裝箭的容器叫“胡祿”。
箭囊有很多種,有的是直筒型,和現代的畫筒差不多大;有的只有女式小皮包那么大,即擠壓式箭囊。這種擠壓式箭囊內部折疊了一層毛皮,用這個毛皮把箭頭擠住,然后露出箭的大部分箭桿,方便取箭。毛葫蘆的意思就是留著毛的擠壓式箭囊,也就成了這些兵的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