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議結束后,眾臣告退,趙昺卻看著桌上的輿圖標出的燕云地區皺皺眉頭。何為“燕云十六州”,其大致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地區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主要指幽州、檀州、涿州、云州、儒州等地。其中最靠北的是武州,最西為朔州,最南為瀛洲,最東為薊州。
唐肅宗時,十六州名稱基本確定下來。但當時并無“燕云”之說,直到宋朝才有。從地理位置上看,燕云地區就是圍繞燕山和太行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很高的戰略價值。秦漢時的長城就在此修筑,以抵御北方少數民族,后世也以此作為抵御來自北方侵略的重要防線。
燕云問題的由來,不必趙昺多說,皆知是石敬瑭之過。但丟失燕云十六州的鍋,全讓大宋朝來背就不對了。早在后唐之時,石敬瑭為了自己的利益,便將燕云地區割讓給了契丹,并非是失于宋朝之手。
燕云十六州歸入遼國范圍,對中原王朝而言,相當于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天然屏障。自燕云往南,即河北、河南一片平原,契丹騎兵可以肆意往來。之后的中原王朝也看到這一點,開始了收復燕云地區的努力。
中原王朝第一個嘗試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是周世宗柴榮。柴榮年輕有為,在他的治下,后周國力逐漸強大。趁契丹人內亂之際,柴榮御駕親征,水陸兩路大軍齊頭并進,目標直指燕云地區。最初,大軍進展順利,遼國的邊關守將幾乎望風而降。短短一個月,后周的軍隊就收復了瀛洲、莫州、易州等地,兵峰直抵幽州城下。遼國的增援部隊也抵達燕山之北。就在雙方馬上舉行戰略決戰之時,柴榮一病不起,最終功敗垂成。
第二位是宋太祖趙匡胤。當年柴榮北征時,他是其帳下得力干將。建立宋朝后,也一直不忘收復燕云,大臣們曾奏請加尊號曰“一統太平”。趙匡胤卻說“燕晉未復,遽可謂一統太平乎不許。”可見他也是將收復燕云作為關系國運來看的。
書友福利看書即可得現金or點幣,還有ihone12、sitch等你抽關注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可領
為此趙匡胤作了文、武兩手準備文的一手是用錢贖買,為此在內府庫設“封樁庫”,規定凡戰爭繳獲和國家運行剩余的錢財,都歸入其中,待蓄滿五百萬緡后,拿這些錢去找契丹人談判,贖買燕云地區。如果契丹人不同意,就用作攻取燕云的軍費。可惜他過早的駕崩,沒來得及實施他的統一大業。
繼位的宋太宗趙光義在查看庫房時看到積攢下來的金帛,不由得感嘆,這么多錢,先皇還老說沒錢花。不過也想解決燕云,但他比他哥哥果敢,錢留著自己花,燕云問題用軍事解決。后來趙光義挾平定北漢之余威,打算乘勝把幽州拿下。
但當時大部分宋軍將士接連在外打了幾個月仗,都想回開封城休整,所以對進攻幽州不太熱心,結果數十萬人出工不出力,對著幽州城狂攻多日毫無結果,士氣越來越低。趙光義不得不親自督軍在高粱河畔與遼軍決戰,結果宋軍慘敗,他乘驢車逃跑,經部下崔瀚接應才穩定下來,也是此役讓其車神之名流傳后世。
雖然吃了敗仗,但宋太宗收復燕云的斗志并沒有減弱。失敗數年后,他接到密報,說大遼現在蕭太后執政,政局不穩,是收復燕云的大好時機。這樣的情報顯然有誤,遼國此時在蕭太后的主政下,國力不僅沒變弱,反而比之前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