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這是詭辯,毫無道理可言,臣以為”
“先生知道朕向來不喜讀經史,學的也是馬馬虎虎,如何記得住那么多的圣賢之言,只知道有利于國,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就要去做,何必在乎那么多,況且圣人們也非神仙,總不會看明白千年之后的事情,想不到今日的情形吧”
陸秀夫看看陛下師徒兩個還在爭論,鄧光薦被皇帝的歪理學說氣的胡子都翹起來了,但是依然不能說服陛下。而陛下也常常被鄧光薦駁的啞口無言,但還是堅持自己的道理,說不過就撒潑耍賴,插科打諢,卻也不惱。
看著陛下對師傅一副無可奈何,還得擺出衷心受教的樣子,陸秀夫卻也沒有打擾他們。而是想著陛下這幾年的所作所為,其對江南的官宦世家進行打壓,使得他們失去入仕的機會,也就無法對朝政施加影響力;其后又通過權力下沉,讓朝廷的直接統治力觸及鄉里,使得鄉紳失去了傳統的統治力,可以說改變了當下的格局。
皇帝又通過科舉制度削弱當下盛行的理學的影響力,增加經法科的員額,利用太學宣傳自己的執政理念,改變了理學一統天下的格局,讓學界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氣象,從而改變了現下儒學百年間死氣沉沉的局面,呈現出蓬勃向上的勢頭。
陸秀夫沉浸官場二十余年,又長期身居高位,當然不會簡單的以為皇帝只是因為討厭官宦世家和鄉紳,對理學不敢興趣才弄出這么大的陣仗。他已經看出來皇帝那時就在為以儒法治國做準備,利用科舉選拔經世人才,培養精于治國的官員。
而今天的談話又涉及對待北方士人的話題,皇帝毫不掩飾的表示要徹底摧毀傳統的世家門閥,陸秀夫以為除了其認為北方士人背叛了民族,侍奉于敵,還有就是要改變世家子弟把持官場,寒門士子上升無門的局面,進而開創出一個新的政治局面,最終實現自己的抱負。
趙昺如今覺得皇帝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瓊州之時,其就為解決官員慵懶怠政,疏于政事的弱點,開始從吏員中選拔官員,參與政事。待進入江南后更是為解決官員不足的問題,從胥吏和優秀士子中揀選出眾著入仕,而不是通過科舉。
當前已經入住江南多年之際,朝廷對于官員的選拔大致是五成來自于參加三級科舉考試的士子,三成來自于朝廷行政系統的優秀吏員,還有兩成來自于退出現役的武人。臣僚們也曾建議皇帝征辟江南名儒,或是隱于鄉野、市井間的名士入仕為官,但是遭到了皇帝的婉拒。
陸秀夫曾私下問過陛下,為何不征辟那些名儒為官,如此即可提高朝廷威望,也使陛下留下求賢若渴的美名。而陛下言,這些名儒若想實現自己的抱負,自可通過參加科舉,或是從其它門徑入仕,卻不是假裝清高搏名。且那些隱士既然無意入仕,又何必強人所難,讓他們做做學問,在民間授徒著書也沒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