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陛下對待大儒名士的消極態度,陸秀夫初時感到不解,但也很快明了。皇帝在用人上向來是以能力為重,不以出身論英雄,這點從皇帝身邊的人就可以看出來,如周翔、郝云通、莊世林、林之武、莊氏兄弟等及一班軍中大將多是出身鄉間耕讀人家,甚至是商賈,或是軍中的低級軍官。
當然現下身邊也有馬端臨、陳識時這些官宦重臣子弟,但這些人也是一時才俊,更多的是從各種渠道征招的熟知朝廷法令和程序的熟吏及牧守有方的中低品官員和軍中那些熟知戰陣、山川地理和戰術的中低級軍官做幕僚。
但是這些人也并非一入內廷就能飛黃騰達,每年還是有不少人被從中清退的,即便是應節嚴的兒子應熙也因此被外放,只做了個低品的州團練使。如此一來那些只會夸夸奇談,務虛不務實,又缺乏理政經驗的大儒名士自然難以入皇帝的法眼。
陸秀夫又想起前時陛下曾在廷議上提出要對太學進一步改革,對那些蒙蔭入學和由地方州學升入的士子進行詳細分科,設律政、行政、財政等科,分門別類施教,培養朝廷行政專業人才。
領紅包現金or點幣紅包已經發放到你的賬戶微信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領取
同時建議戶部開設農政、稅務、海關。財會等專科學校;工部開辦冶金、水利、交通、建筑、機械制造等專科學校;刑部、禮部、吏部和兵部也要逐步開辦相應學校,培養專業人才。而不是如過去那樣眉毛胡子一把抓,入仕之后對自己所屬一無所知,一切都要從頭學起。
皇帝的這個提議在廷議后也引發了一場爭論,按照其的設想要從縣學、州學中考選,學成后授予官身,可以說使得那些士子們有了更多的出路,而不需只是通過科舉這座獨木橋。但是也有人擔心一旦全面實施,那些士子自然會屏棄過去的儒家經史,從而削弱了儒家在朝野中的地位,并在幾十年后逐漸淡出朝廷。
陸秀夫自然明白術有專攻的道理,且有成例在先。皇帝對武學進行了大改,分設多科培養職業軍人,改變了以往將官不是出自將門,就是發跡于軍旅底層的局面,使得整個軍隊更為專業化,提高了整體素養之余,也使得作戰效率更高。
另外陸秀夫以為一些科舉失利的士子轉投軍武也讓士人滲透到軍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文武間長期對立的局面。而從它想這不僅沒有削弱士人在軍中的影響力,反而使得士人可以更多的參與軍事,打破了兩者間的桎梏,勢必減少了文武間的沖突,有利穩定朝局,從長期看對儒家有利而無害。
不過對于打壓官宦世家陸秀夫心中也有余慮,畢竟世家子弟自小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家庭的熏陶,有著比之常人難得的見識和眼光,入仕后能夠很快上手,同樣會受到族親和故舊的照顧得以升遷。而缺點同樣明顯,他們自幼錦衣玉食,無法體會到民間的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