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世家子弟即受到家族的庇護,那么必然要回護家族,尤其是在國家政令會影響到家族利益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站在自身的角度上做出有損國家利益的事情,甚至不惜危害國家和君王。這種事例歷史上不知凡幾,陸秀夫以為這也可能是陛下下決心鏟除他們的緣由。
寒門子弟入仕同樣優缺點明顯,他們求學不易,即便是耕讀人家也無法請名師,也難以受到舉薦進入書院受學,全憑自己的本事參加科舉進入官場。因而他們體會到底層百姓生存的不易,在執政中就會考慮到民間的疾苦,維護他們的利益,為他們發聲。
此外這些寒門子弟入仕后往往有很強的上進心,做事認真,直言敢諫,大有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性情,為成事不惜性命。且他們少了家族的羈絆,對朝廷和君王忠誠,能將國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成為君王的得力和放心的助力。
但是寒門子弟與世家子弟在出身上處于天然的弱勢,從而缺乏遠見和手段,行事難免粗鄙,甚至沒有底線。而他們往往掌握權柄后,念及自己當年的艱苦,便也會為自己的子女和家族考慮,想給他們一個富足安定的生活,卻往往為此走入歧途,進而貪污受賄,利用權力侵吞財物,活成了自己最不愿意成為的人。
陛下當下提出以儒法治國,陸秀夫想這也是皇帝對此方面有所考慮,以道德約束其行為,以律法規范其所為,從而實現政治清平,官員廉潔奉公,百姓生活安樂的目的。
不過想來皇帝為實現這個目的付出也是很多。當初陛下大婚擇后的時候,太后和朝臣們處于穩定民心和朝局的目的,擇選了吳家女為后。而皇帝對此就十分抵觸,最后太后不得不以親政為要挾才使得其就范,卻也留下帝后不合的隱憂。
在大婚當年的上元燈會上,吳家子弟沖撞了行駕,按說這種事情只是小事,略施懲罰就好。當皇帝卻以此為由對吳家進行無情的打壓,逼著吳氏一族所有子弟退出官場,并十年之內不得參加科舉。這等于斷絕了吳氏子弟入仕的途徑,而十年后吳氏也只是普通的外戚勛貴,無法左右朝局。
其后不甘心的吳氏也試圖扭轉形勢,在皇后誕下嫡長子后暗中推動立儲之事,欲以此來抬高自家的地位,但是被小皇帝一紙措辭嚴厲的旨意壓了下去,而隨著又有兩位皇子的誕生,太子之位就充滿了變數。明眼人都看出吳氏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也因此直線下降,再也無人附和了。
隨后的吳氏又參與了鄉紳入京覲見和太學生上書之事,欲做最后的掙扎,結果此時被皇帝以雷霆手段平息,牽扯其中的皇后也遭到訓斥,被冷落一旁。吳氏在陛下步步為營的威勢下不得不進宮請罪,并析產分家,分赴淮東和淮西創業,整個家族就此分崩離析,再無昔日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