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轉天一早,就遞了帖子拜訪劉長英。
他遞的是李騫的名帖,這也是李騫的要求。
劉長英很快傳話,請他們師徒過去。
李騫讓人跟戲班的人通了個氣,最后去見劉長英的人除了他們師徒,還有四個戲班的老板。
初來乍到,他們也都急于多了解一些遼國方面的情況。
劉長英接待他們的地方,是刺史府前院的公房。
司空注意到遼國在很多方面都與大宋相似,大到官職結構,小到穿衣打扮,就拿遼人的公服來說,也與他們相差不多。尤其當他們操著一口流利的漢語來跟他們交談的時候,這種感覺就更加明顯了。
“我國制度與貴國略有不同,”劉長英讓手下送上茶水,文質彬彬的開口說道“四時各有捺缽之地”
說到這里,他大約也想到了,他們曾經的“南京”幽州,如今已經被鳳家軍給搶回去了,一張斯文的臉頓時扭曲了一下。
司空,“”
百余年前,后晉石敬瑭拱手將燕云十六州送到了契丹人的手中。因為十六州的農業、手工業,以及其他的文化活動都要比契丹內部更為發達,所以當時的契丹統治階層對于這一地區非常重視,設立了幽州為南京,而將原來的南京遼陽府改為了東京。
燕州收復,于宋人來說自然是大好的消息,當時消息傳回京城的時候,也確實由朝堂到民間引發了一波歡慶的熱潮。
但此時此刻,對面坐著一個遼人的官員,這話題就稍稍有些不那么自在了。
李騫在旁邊咳嗽了一聲,輕聲提醒,“我們承蒙貴國使臣相邀,只為交流技藝而來。我們帶來的,是國中最新的戲文、曲譜,與國事無關。”
劉長英也很快擺正了表情,打著官腔說“如今皇上還在中京,刺史大人會上書與鴻臚寺商議,然后再確定諸位的行程。”
司空與李騫對視一眼,問道“那我們就在順州等著”
劉長英點頭,“順州也有不少值得一游之處,幾位正好走走看看,也不枉千里迢迢來一趟了。”
說起這個,大家的表情就都緩和了。
見談話的氛圍足夠友好,劉長英就提出要派手下的主簿去給他們上上課,講一講遼國宮廷的禮儀、風俗。
這種事大家也都覺得理所當然。畢竟在西京的時候,要進宮表演,內侍省也會安排宮里的教習來給伶人們講一講規矩禮儀。
司空趁機提出要求,說想學一學契丹的語言,了解了解契丹的歷史。
劉長英并沒有想太多,反而表現得挺高興。一直以來都是遼人追著學宋人的東西,詩詞曲藝什么的,難得有個宋人想主動了解他們的文化。
至少這種態度還是很有誠意的。
從刺史府出來,戲班的人就跟李騫師徒倆分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