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閣臣一輩子沒有做過親民官,譬如如今的葉首輔,從翰林院修撰而至太子左庶人,又至金陵禮部侍郎,這是他唯一一次受排擠而外放,回京后便立刻高升為禮部尚書,從而入閣。葉首輔對田間地頭的事情,可以說是從無了解,他的資歷在買活軍這里毫無疑問,根本是不合格的,不能被委以重任,既然為首輔,從天下立論,那便要對天下的數據了如指掌,葉首輔恐怕做不到這一點。
這還不是讓人絕望之處,最讓人絕望的,在于如今敏朝的親民官,恐怕也對本地的數據一無所知,甚至連六部中人,都對于天下的數據不甚了了,要找到對政務數據真正有所了解的人都很難,因為敏朝的數據已經很久沒有人去統計過了,不論是最重要的人口、田地,還是次一等的,謝六姐一文中提到的相關犯罪率,既沒有人了解,也沒有人真正感興趣。便是要去做,都無法想象該如何去做到。
這是讓人絕望的差距。
并非是船堅炮利,火力的直接對比帶來的恐懼,也不是奇技淫巧,宏偉仙器所帶來的震撼,這種對于統治細節的拿捏,卻是在無聲無息中讓人完全陷入了絕望之中,差距太大,甚至連學都學不來,甚至于已經大到了這一方應該完全放棄學習,轉為抵抗的地步這是一種全維度的碾壓,對買活軍的學習不但很難收到效果,甚至反而會加速敏朝的崩潰。
就譬如說辯論的二十四謬誤,如果完全避開,只剩下對事實的陳述,那么閹黨、西林之間的矛盾便只在于一點閹黨認為西林所代表的地主竊取了太多朝廷財政來源,而西林認為朝廷的清廉度讓人絕望,有太多規矩之外的支出,如果如實納稅,他們所在的階層便將很快地破產消亡,而收斂上來的錢財也不可能完全進入朝廷財政,一定會有相當的部分被閹黨貪污,根本解決不了現在的財政問題。
話是說開了,那后續該怎么聊雙方的矛盾根本不可調和,余下的手段大概就只有用武力互相消滅了,但這又是朝廷所不能承受的。所有以邏輯謬論粉飾的攻訐,還有廠衛的特務政治,實則都是為了在根本矛盾無法調和的情況下,推動朝政得以維系至少百官的俸祿要發吧,至少遼餉要能湊得出來吧,又不愿意把問題說透,又要繼續,可不就只能如此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下去了
但買活軍來了,買活軍這里,秉持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制度買活軍不需要地主,他們通過修路和鄉村掃盲教育來完成鄉鎮和縣府的快速信息交換,如此,他們便不需要宗族和地主代為統治村鎮,地主便一下沒了存身的土壤,而官吏的來源也極為廣泛,從一開始,吏目的人數就規劃得很多,和本朝完全不同,所有的吏目都編列進財政預算里,幫閑、師爺,在這樣的體制里完全可以自己去考吏目。吏目多了,出人才的機會是不是就更大了
最重要的是,買活軍這里的教育不但完全免費,而且被強制納入了生活中,而且也沒有非進士不入翰林的規矩,倘若買活軍要組建內閣,其選拔范圍絕不是只以三年幾十人為周期產生的庶吉士群體,而是在萬千吏目中通過實干和競爭一步步走到備選職級的官員買活軍這里根本不需要珍惜什么良才,良才實在是太多了你犯了錯,能替代你的人數不勝數,這樣的競爭之下,誰敢不好好做事
論到競爭的激烈和辦事的能力,內閣可以相比么這一點任何人都可以得出結論,就連王肖乾也不得不承認,如此的選拔比所謂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要合理得多。買活軍把選拔放在了極大的吏目人群所經歷的漫長的宦海沉浮之中,而本朝是把大部分選拔都放在了宦海以前,科考之中。